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江南園林文化

江南園林文化

日期:2016/12/15 1:04:1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蘇州留園

  先後去過上海豫園,南京雨花台,杭州西湖,蘇州拙政園、留園、虎丘,揚州瘦西湖、個園,紹興沈園、蘭亭,也曾流連於秋瑾、蔡元培、魯迅故居,得以初窺江南園林之斑豹。

  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林勝。三者鼎峙,不分軒轾。

  我以為,揚州是江南文化的南北過渡帶,造園亦兼南顧北,形成了既具有皇家園林金碧輝煌、高大壯麗的特色,又兼有大量江南私家園林中的建築小品,可謂北雄南秀皆備。

  到了清康乾盛世,揚州的大小園林已有百余處……

  瘦西湖、個園便是其中翹楚。走進瘦西湖,我只能不停地驚艷羨慕,不停地左旋右轉,流連駐足,一賞一歎,只差拋家捨業,投做園丁,為之拂塵撿葉,霜風雪雨度余生,春夏秋冬輪轉看……

  無錫、蘇州、上海、南京一帶,經濟發達,河湖密布,草木茂盛,又有玲珑空透的太湖石,天時地利人和齊聚,自然式風景山水園林應運而生。

  自明清以來,蘇州達官貴人造園之風延續300余年之久,因此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說法。

  “君到姑蘇見,人家皆枕河。姑宮閒地少,水港小橋多。”

  美不勝收的江南園林,覽不夠,游不完,卻與北方園林意趣大有不同。

  北方園林是以宮廷園林為代表,講究帝王氣派,雄偉高大,金碧輝煌,主體突出,強調中心……

  然而,北方園林受江南園林影響極大。

  北方園林,不管是皇室御用的,還是王公貴族的,最終難脫四合院花園的框架模式,大則為四合院的擴展,小則如四合院的縮影。

  江南園林,隨形就勢,師法自然,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宜動宜靜,皆似天成。但當觀賞者跨橋越水,登堂入室,移步換景或登高覽勝之時,不由自主會被眼前極具詩情畫意的景致打動而陶醉。

  有人說:江南園林的特點妙在小,精在景,貴在變,長在情;高低曲折隨人意,好處多從假字來……

  江南人,善於“螺蛳殼裡做道場”,營造園林也講求細部的處理和建築的玲珑精致。

  江南人,善於使用借景等手法,使得盈尺之地,俨然擴大起來,使人產生“迂回不盡致,雲水相忘之樂”。

  除了園名之外,遍布園中題詠、匾額、楹聯也都意味深長。有時一景,相看好處無一言,必借以題辭,辭出而境生……

  江南園林甲全國,蘇州園林甲江南。

  蘇州園林具有三個特點――

  一是,造園圖景摹仿自然:以自然山水為主題,因地制宜地利用人工去仿造自然景致,沿阜壘山,窪地建池,巧建亭榭,點綴樹木,講求詩情畫意;

  二是,造園注重淡雅幽靜:造園圖景小中見大,內外借景畫中有畫,布局自然,秀麗莊重;

  三是,建園突出民族風格:園中的古代建築用繪畫、書法、詩文等藝術手法將其綜合在一起,景中有詩,詩中有畫,為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結晶。

  蘇州園林是中國南方古典園林的典型代表,園林中以拙政園、滄浪亭、獅子林、留園為著名,被譽為蘇州四大古代名園。

  拙政園

  拙政園最初是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在元代時將其改建為大宏寺;到了明代正德年間,御史王獻臣辭職還鄉,買下大宏寺遺址並改建成宅園,取名為“拙政園”。


拙政園

  初建時規模較大,園內景物很多,除正宅外,還包括現在的東花園和西花園等景物30余處。拙政園園內面積現有60余畝,以水面為主,建築群多臨水而建,全園景物分為東中西三部分――

  東部的入園處是解放後,在歸田園廢址上重新擴建而成的,主要有蘭雪堂、芙蓉榭、天泉亭、放眼亭、秫香館等景觀。

  把潮濕的心托付給清風明月,最懷念雨巷深處,那一抹淡淡的氤氲與溫馨……

  拙政園中部正中央為水池,山石、樹木、亭榭等景物――

  其中,遠香堂位於園部的正中,南北有門,東西皆窗,是一座建造別致的四面廳,聳立於低平的青石台基上。前堂有假山,後堂平台臨水而建,台北湖中以土山分割成兩座小島,島上建有亭閣,並恰與廳堂成對景;山上林木蔥郁,有雪香雲蔚亭,高踞一園之上;

  沿湖植柳,周圍有梅,冬春花開,冷香四溢。

  岸邊遠香堂東面的枇杷園,島上的侍霜亭,北牆邊的綠绮亭等,都各有獨道之處;亭閣翼然,環以回廊,相互借映,彼此互應。

  長廊北面的見山樓立於荷花池中,為兩層低矮的水閣,三面環水,一側為假山,在靜水襯托下產生一種山水樓亭,和協幽靜的藝術效果。

  遠香堂西南面的小滄浪水院,是架在湖水上面的三間水閣,南邊窗外是幽靜的水庭,可靜觀穿閣而過的綠水和南壁牆前的竹石;北邊可掠過荷花池四面亭,遠望弄影荷池的見山樓,景色優美。

  拙政園的西部是風格獨特的鴛鴦廳,它是一個在屋頂下面分為南北兩部分方形的、獨特的建築廳;廳的北半部是“三十六鴛鴦館”,南半部稱為“十八曼陀羅花館”;北館臨水池,適宜夏居,南館靠花院,適宜冬住;在大廳四角各有一小間耳房,形成了一個大廳帶四只小耳的格局,為我國古建築中奇特的一例。

  拙政園中還有聽雨軒、枇杷園、留聽閣等各式景物,都為園林增添不少的藝術華彩。

  園內水池面積很大,有聚有分,山徑水廊,起伏曲折,古樹敝日,花香濃郁,富有自然色彩。

  這種運用分割空間,利用自然,對比借景的手法,因地造景,景隨步移,成為具有江南園林特色和古代園林風格的典范。

  “江南”一詞,在明、清時期主要是指江蘇境內的長江南岸地區。在明代,這一地區設有“江南省”,又稱“南直隸”。

  清代乾隆年間“江南”與“浙江”並列。近代,一般根據人文地理特征的共性,“江南”更為廣泛地包括蘇、皖南部及浙北的太湖流域水網地區。

  江南園林風光 “江南園林”,主要是指已知現存園林較多的蘇南、浙北地區的古代城鎮私家園林。它一般建於城鎮平地上,與住宅相連,在用地有限、缺乏真山真水的環境之中,通過“寫意”的手法再現自然山水,把大自然的美景模擬、縮小在不大的面積內,追求空間藝術的變化,巧於憑借,講究細部的處理和建築的玲珑精致,風格素雅,是以開池築山為主的自然式風景山水園林。

    滄浪亭

  位於蘇州市南部三元坊附近,是現存的歷史最久的江南古代園林之一。原為五代末年吳軍節度使的別墅,後幾經興衰,到南宋初年辟為抗金名將韓世忠的住宅,並加以擴建,成為現在滄浪亭的主要基礎和規模,全園面積約16畝。


滄浪亭

  滄浪亭最大的特點是未入園先見景,一條清清溪水繞園而過,隔河相望,亭閣起伏,波光倒影。

  走過小橋後方能步入滄浪亭園內,園內的結構以假山為勝,建築物均環繞山丘而建,上山小路曲曲彎彎,迂回盤上,道路兩帝翠竹叢生,山上林木蔥郁,滄浪亭就屹立於山頂林木之中,景色自然。

  山南有明道堂、五百名賢祠、看山樓等;園內有藕香榭、聞妙香室、瑤華境界等處,各自組成院落,風格獨特。

  獅子林

  位於蘇州市的園林路,為蘇州四大古代園林之一。


獅子林

  元代的高僧天如禅師為紀念其師中峰禅師,在這裡修建了菩提正宗寺,後更名為獅子林;乾隆十二年改名為畫禅寺,獅子林就成為寺後的大花園。因為中峰禅師曾在天目山獅子巖居住過,軒內又有許多怪石形態都很像獅子,故取名為獅子林。

  獅子林以假山為著名,但山下有洞,洞壑宛轉,曲折盤桓,猶如迷陣,有桃園十八景之稱;洞頂的高度雖不算太高,但奇峰林立,山峰的形狀奇特,有的形如獅獸,有的形似虎豹,其中以獅子峰為群峰之首。

  全園布局自然,東南多山,西北多水;山水相繞,長廊迂回,樓台時隱時現,別有風趣。

  園內許多建築依山傍水,參差錯落,如真趣亭、指柏軒、問梅閣、湖心亭、五松園、臥雲室、燕譽堂等,水山景物,渾然一體,別具一格。

  留園


留園

  位於蘇州市阊門外,也是蘇州四大古代名園之一。

  留園,是在明代的泰東園的舊址上興建的寒碧山莊,因莊園姓劉,所以取名劉園,劉與留同音,後來就變成了“留園”。

  園內面積較大,約有50多畝,按園內景物可分為東西中北四個部分――

  園區東部,以樓閣建築為主,樓閣館堂富麗堂皇;如五峰仙館,不僅建築宏偉,內部裝飾也古樸精美。這裡著名的留園三峰,其中的冠雲峰,高約9米,為江南園林中最高大的湖石;

  園區西部,以假山為奇,土石相間,堆砌自然,山上有楓樹林,每當秋末初冬,山紅一片,景色優美;

  中部地區以山水為勝,湖池居於中央,四周假山和亭台樓閣成群,長廊旋曲其中,廊壁上有歷代書法、石刻三百余方,被稱為“留園法貼”,引人注目;

  北部地區以小竹林、桃、杏、柳等為主,還有紫籐架和葡萄園,頗有田園之意,北面的小桃園,稱為“小桃塢”,山前小溪細流,兩旁桃柳成行,景致幽雅。

  網師園

  地處蘇州古城東南隅闊家頭巷,被譽為蘇州園林之“小園極則”,堪稱中國園林以少勝多的典范。

  網師園,意謂“漁父釣叟之園”。

  園內的山水布置和景點題名蘊含著濃郁的隱逸氣息。全園面積僅8畝多,做到了感覺寬綽而不顯局促,主題突出,布局緊湊,小巧玲珑,清秀典雅,成功地運用比例陪稱關系和對比手法,獲得較好的藝術效果,是蘇州中型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

  網師園的造園歷史可追溯至八百年前……


網師園

  南宋淳熙初年,吏部侍郎史正志於此建萬卷堂,名其花圃為漁隱,植牡丹五百株。清乾隆年間,光祿寺少卿宋宗元在萬卷堂故址,營造別業,為奉母養親之所,始名網師園,內有十二景。

  乾隆末年,園為瞿遠春購得,增建亭宇,疊石種樹,由於瞿遠春的巧為運思,使網師園“地只數畝,而有纡回不盡之致;居雖近廛,而有雲水相忘之樂。”

  網師園,總體至今仍保持著瞿氏當年造園的結構與風格。

  清同治年間,園歸李鴻裔,因與宋代名園滄浪亭相近,李氏自稱“蘇鄰”,更園名為“蘇鄰小築”。1917年,張作霖購此園,改名為“逸園”。1940年,園為文物鑒賞家何亞農買下,並對此進行全面整修,悉從舊規,並復網師舊名。

  把潮濕的心托付給清風明月,最懷念雨巷深處,那一抹淡淡的氤氲與溫馨……

  網師園,是古代蘇州世家宅園相連布局的典型,東宅西園,有序結合。即以池水為中心,由東部住宅區、南部宴樂區、中部環池區、西部內園殿春�m和北部書房區等五部分組成。全園布局外形整齊均衡,內部又因景劃區,境界各異。

  園中部山水景物區,突出以水為中心的主題。

  水面聚而不分,池西北石板曲橋,低矮貼水,東南引靜橋微微拱露。環池一周疊築黃石假山高下參差,曲折多變,使池面有水廣波延和源頭不盡之意。

  園內建築以造型秀麗,精致小巧見長,尤其是池周的亭閣,有小、低、透的特點,內部家具裝飾也精美多致。

  環秀山莊

  位於蘇州城中景德路,面積僅為3畝,環秀山莊占地不大,但其內湖石假山卻為中國之最。


環秀山莊

  據載,此山為清代疊山大師戈裕良,雖由人作,有如天開,盡得造化之妙,堪稱假山之珍。環秀山莊亦因此而馳名。

  環秀山莊,本是五代吳越錢氏“金谷園”舊址。其後屢有興廢。清乾隆年間以來,蔣(楫)、華(沅)、孫(士毅)三家先後居於此處,掘地為池,疊石為山,造屋築亭於其間。清道光29年,成為汪氏宗祠“耕耘山莊”的一部分,更名“環秀山莊”,又稱“頤園”。

  園內地盤不大,園外無景色可借,造景頗難。但因布局設計巧妙得宜,湖山、池水、樹木、建築,得以融為一體;而於假山一座、池水一灣,更是獨出心裁,另辟蹊徑,兩者配合,佳景層出不窮。

  望全園,山重水復,峥嵘雄廳;入其境,移步換景,變化萬端。

  湖石假山占地僅半畝,而峭壁、峰巒、洞壑、澗谷、平台、磴道等山中之物,應有盡有,極富變化。池東主山,池北次山,氣勢連綿,渾成一片,恰似山脈貫通,突然斷為懸崖。

  而於磴道與澗流相會處,仰望是一線青天,俯瞰有幾曲清流;壯哉,美哉,恰如置身於萬山之中,全山處理細致,貼近自然,一石一縫,交代妥貼,可遠觀亦可近賞,無怪乎有別開生面,獨步江南之美譽。

  耦園

  耦園,位於蘇州的小新橋巷。全園布局,以黃石假山作為全園主題,堆疊自然,位置恰當,陡峭峻拔,氣象雄渾,為蘇州園林黃石假山中較為成功的一座。

  因在住宅東西兩側各有一園,故名耦園。


耦園

  東園,面積約四畝,以山為主,以池為輔,重點突出,配搭得當。主體建築坐北朝南,為一組重檐樓廳。這在蘇州園林中較為少見;

  西園,面積更小,以書齋及織老屋為中心,前有月台,寬敞明亮,後有小院,幽雅清秀,隔山石樹木又建書樓一座;

  其南亦有一院,為不規則形狀,西南角設假山,設置花木,間置湖石,顯得幽曲有趣。

  全園主景黃石假山,築於城曲草堂樓廳之前,石塊大小相間,手法逼真自然。

  假山東半部較大,自廳前石徑可通山上東側的平台及西側的石室;平台之東,山勢增高,轉為絕壁,直削而下,臨於水池,絕壁東南設磴道,依勢下至池邊,此處氣勢為全山最精彩處,假山西半部較小,自東而西逐級降低,坡度漸緩,止於小廳右壁。

  東西兩半部之間有谷道,兩側削壁如懸崖。而絕壁東臨水池,假山體量與池面寬度配合適當,空間相稱。

  山上不建亭閣,而於山頂山後鋪土之處,散置十余種花木,隨風搖曳,平添了山林趣味。而池水隨假山向南伸展,曲橋架於水上,池南端有閣跨水而築,稱“山水閣”,隔山與城曲草堂相對,形成以山為主體的優美景區。

  藝圃

  藝圃,位於蘇州的文衙弄。園景開朗,風格質樸,具有較高的歷史與藝術價值。

  藝圃,水面集中,其東南及西南兩角,各有水灣伸出,水口之上各有不同的石板橋,水面開闊流動。

  池水之北多建築,博雅堂為園中主要廳堂,其南端有小院,設湖石花台,院南臨池處,建有水榭五間,兩側廂房則與池水東、西兩面的廂房相連。


藝圃

  池水之南為假山,以湖石疊成絕壁、危徑,既多變化又較自然。

  遠望,山石嶙剛,樹木蔥郁,給人以奇秀之美、山林之趣,成為園中的主要景觀。

  以池水、石徑、絕壁相結合的手法,是明清蘇州一代造園家所常用,取法自然而又力求超越自然。

  池水之東有乳魚亭,外有小徑與各處相通;

  池水之西,有芹廬小院,以圓洞門與其它景區相隔而又相連。

  步入院門,即可見院中有小池,似與大池相通。這在蘇州園林中還屬於孤例。院中散置湖石花木,為園內最為避靜之處。

  五峰園

  位於蘇州阊門西街下塘,今為五峰園弄。


五峰園

  五峰園,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為長州尚書楊成所築,俗稱“楊家園”;一說,五峰園為文征明之侄畫家文伯仁所築,文伯仁號五峰老人。

  五峰園中五座太湖石峰,高二丈,頗極皺瘦玲珑之致,並峙高阜間,形似老丈,又名五老峰,分別為“丈人峰”“觀音峰”“三老峰”“慶雲峰”及“擎雲峰”。

  全園以五峰勝,輔以水池,有峭壁、峽谷、山洞、石橋、古樹、旱船、園亭諸景。

  園西南角有土墩,俗傳為唐柳毅墓。該園屢易其主,抗日戰爭前後,園散為民居。園因年久失修,水池填塞,二座石峰傾倒。

  1982年,五峰園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蘇州古典園林

  蘇州古典園林作為宅園合一的第宅園林,其建築規制又反映了中國古代江南民間起居休親的生活方式和禮儀習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國江南民俗的實物資料。

  中國的造園藝術與中國的文學和繪畫藝術具有深遠的歷史淵源,特別受到唐宋文人寫意山水畫的影響,是文人寫意山水模擬的典范。

  中國園林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包括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在內的兩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帶,後者則以蘇州為代表。

  由於政治、經濟、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條件的差異,兩者在規模、布局、體量、風格、色彩等方面有明顯差別,皇家園林以宏大、嚴整、堂皇、濃麗稱勝,而蘇州園林則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寫意見長。

  由於後者更注意文化和藝術的和諧統一,因而發展到晚期的皇家園林,在意境、創作思想、建築技巧、人文內容上,也大量地汲取了私家花園的“寫意”手法。

  蘇州古典園林宅園合一,可賞,可游,可居,這種建築形態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風光的城市中,人類依戀自然,追求與自然和諧相處,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環境的一種創造。

  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這四座古典園林,建築類型齊全,保存完整,系統而全面地展示了蘇州古典園林建築的布局、結構、造型、風格、色彩以及裝修、家具、陳設等各個方面內容,是明清時期江南民間建築的代表作品,反映了這一時期中國江南地區高度的居住文明,曾影響到整個江南城市的建築格調,帶動民間建築的設計、構思、布局、審美以及施工技術向其靠攏,體現了當時城市建設科學技術水平和藝術成就。

  江南園林,是偉大的歷史建築文化精品!

  蘇州古典園林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不僅是歷史文化的產物,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載體。

  蘇州園林,表現在園林廳堂的命名、匾額、楹取、書條石、雕刻、裝飾,以及花木寓意、疊石寄情等,不僅是點綴園林的精美藝術品,同時儲存了大量的歷史、文化、思想和科學信息、物質內容和精神內容都極其深廣。

  江南園林,有反映和傳播儒、釋、道等各家哲學觀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揚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還有借助古典詩詞文學,對園景進行點綴、生發、渲染,使人於欣賞中,化景物為情思,產生意境美,獲得精神的滿足。

  江南園林中保存完好的中國歷代書法名家手跡,又是珍貴的藝術品,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文字來源: “雪墨伊人”博客

  更多古典園林介紹請點擊相關專題:中國古典建築之園林文化鑒賞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