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巖畫歷經千年為何不褪色?

巖畫歷經千年為何不褪色?

日期:2016/12/15 1:18:0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人民網北京7月15日電(陳燦 陳苑 李巖 歐興榮)第40屆世界遺產大會正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當地時間15日上午,中國提交的“廣西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項目通過了表決,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49處世界遺產。花山巖畫作為古駱越人保存最好的文化遺產,有何內涵,讓人好奇。對此,人民網文化頻道特別采訪到了多位專家進行解讀。

    “蹲式人形”有何內涵?

    在花山巖畫中,主要繪制了人物、典型器物、動物這三類圖像,其中,“蹲式人形”(雙腿下蹲、雙臂上舉的人形圖案)出現的比例高達82%。文博研究館員陳遠璋認為,花山巖畫“蹲式人形”表達的母題具有一定的語言符號象征意義,“據考證,駱越人是以種植業為主的氏族部落,這些蹲式人形圖案,正好與漢字‘蛙’的形態相似,而這種形態恰恰反映出當時人們對圖騰的一種崇拜方式,人們將‘青蛙’奉為一種神明,認為它可以呼風喚雨,指導人們的播種和生產。”在陳遠璋看來,“蹲式人形”圖案的大面積出現,不僅代表著先祖對圖騰“守護神”的崇拜,更是部落人群精神領域的集中體現,“是對太陽、雷電、河流大自然的崇拜,對萬物生靈表達敬畏之心”。


    如何在懸崖峭壁上作畫?

    2000多年前的人們是如何在懸崖峭壁上進行繪制的呢?目前專家推測一共有四種方法:自下而上攀爬法、搭架繪制法、利用籐條等工具自上而下懸吊法和水漲船高浮船繪制法。廣西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辦公室專家辦公室副主任、研究館員藍日勇認為可能性較大的是“搭架繪制法”,陳遠璋則更傾向於利用籐條等工具自上而下懸吊法。此外,中央民族大學原副校長梁庭望認為,這麼大規模的巖畫,個人是無法創作出來的,這是團隊合作的結果。

    巖畫歷經千年為何不褪色?

    歷經2000多年的歷史,花山巖畫仍然鮮艷如新,沒有絲毫的褪色,究竟是什麼顏料如此神奇?藍日勇解讀說,“他們用的顏料是赤鐵礦,粘合劑是植物液,我們研究出植物液的主要成分是草酸。草酸塗在巖層,可以除去碳酸鈣裡面的二氧化碳,變成草酸鈣,而草酸鈣是非常硬的物質,顏料附著在上面不容易老化。”陳遠璋告訴記者,顏料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鐵,在其中摻雜部分動物膠、植物膠調配而成巖畫繪制顏料,“這種顏料具有獨特的耐腐蝕性,至於植物膠和三氧化二鐵之間的調配比例,現在圈內爭議很多,仍然沒有定論。”


    巖畫繪制年代為何時?

    花山巖畫的繪制年代也是一個難解之謎。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孫華教授認為,可通過將典型的巖畫圖像與其他考古發現的相似器物圖像進行對比,根據器物的明確年代來推斷巖畫年代。他舉例分析說,“巖畫上出現了羊角鈕鐘圖像,在我國出土羊角鈕銅鐘的年代為戰國初期至西漢中期,由此可以推斷巖畫的年代大致與此時期相當。”孫華還談到,巖畫上有一個比較成熟的楷書漢字的出現,由此可判斷巖畫的持續年代大概到宋代。

    巖畫創作者為何人?

    巖畫的創作者駱越人是否就是如今的壯族人?孫華解釋說,花山巖畫上所描繪的一些內容跟壯族的神話傳說具有一定的有相似性,“壯族流傳著‘狗取谷種’的神話傳說,而巖畫上描繪的動物形象非常像狗,所以巖畫所表現的主題可能跟這個神話有關系”,因此孫華認為,駱越人與壯族人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

    梁庭望則認為,根據他的研究,巖畫主體部分從春秋末期一直延續到西漢,大約有700多年的歷史,“畫的人物形態基本是一樣的,就是壯族文化裡崇拜的蛙神,這也是稻作文化裡面的精神和圖騰崇拜”。他表示,這證明了中華民族是最早進行水稻種植的民族,這對人類是一大貢獻,也是一種光榮。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