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廣西左江花山巖畫修復記

廣西左江花山巖畫修復記

日期:2016/12/15 8:16:01      編輯:古建築保護

 

    在祖國的西南邊陲廣西崇左市寧明縣,有著典型的西南喀斯特地貌,在這裡分布著當地壯族先民駱越人在2000多年前繪制的左江花山巖畫。它們大部分為赭紅色的圖案,以人物形象為主,與黃黑色的崖壁形成鮮明對比。因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左江花山巖畫在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即將代表中國申報2016年的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過去的5年裡,這些精美的巖畫經歷了一次大面積的本體搶救性修復保護,如今原本脫落、開裂、褪化的圖案再一次煥發光彩,繼續向世人傳遞來自遠古的文明之音。

    一次“保命性”的搶救

    在左江沿岸山崖及其附近峰叢的斷崖峭壁上,迄今發現的巖畫有82處,為戰國至東漢時期壯族先民繪制,學術界統稱為左江巖畫。巖畫畫面長172米,高約50米,面積8000多平方米,目前存留有赭紅色的人、馬、獸、銅鼓、刀劍、羊角鈕鐘、船、道路等圖像1900多個。廣西申遺工作領導小組專家工作辦公室副主任藍日勇介紹,花山巖畫繪制的主要顏料為常見的赤鐵礦,並以經過特殊方法調制而成的植物汁液為黏合劑,它是壯族先民駱越人采用獨具特色的方式和技術在懸崖峭壁上創造出來的反映其精神世界和神秘文化的圖案,目前這些巖畫歷經千年風雨,大部分仍然色彩鮮明,栩栩如生。

    “經過2000多年的自然、地質環境變動及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影響,左江花山巖畫出現了諸如巖體脫離、開裂,顏料風化、褪色等多種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是巖石的風化開裂,不少區域的圖案已經呈鱗片狀,隨時都有剝落的可能。如果再不加以保護,巖畫一旦脫落,便會導致巖畫毀滅,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寧明縣文物管理所所長朱秋平的這一席話,道出左江花山巖畫需要修復的原因。

    針對目前左江花山巖畫面臨的這些問題,2009年12月,花山巖畫修復保護工程啟動,並由北向南,分三期、三個區域對花山巖畫的風化、脫落部位進行搶修性加固。2015年5月,隨著花山巖畫沿線最後一處鋼鐵腳手架的拆除,歷時5年的花山巖畫本體搶救性修復保護工程正式完工。此次加固修復總巖畫面積達8000平方米,耗資1億多元。朱秋平形象地把這次修復工程稱為一次“保命性”的搶救。

    多方聯合保遺產

    人類遺留在巖石上的畫面,最早的已有4萬年的歷史,今天被人們發現的巖畫遍及世界五大洲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不乏巖畫修復的成功實例。“這些巖畫修復與花山巖畫修復有著本質的不同。”朱秋平介紹,左江流域屬於喀斯特地貌,為石灰石結構的塗繪巖畫,與國外巖畫的山體和繪制方式都不一樣,風化開裂的情況、方式等都有所不同,因此也沒有可以借鑒的保護經驗。

    針對花山巖畫地形條件的復雜性、地質構造的特殊性,自上世紀90年代初,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即組織包括地質巖溶學、環境學、文物保護學、化學、工程學等多學科專家,運用傳統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對花山巖畫病害及病因的診斷,並最終確定了采用水硬性石灰材料作為巖體修復加固的黏合劑,灌注到巖石的裂縫中。

    據了解,這種水硬性石灰材料在國外已經被普遍使用,但多作為房屋建築的加固和保護的黏合材料,運用在巖畫修復上實屬首次。為謹慎起見,修復工程隊邀請了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上海同濟大學、上海德賽堡建築材料有限公司等科研單位對修復材料進行再加工、研發和完善,使其適用於花山巖畫的山體特性。

    此外,修復工程中施工操作也面臨著很多難點。左江花山巖畫修復工程施工隊負責人介紹,由於巖畫集中在高而陡的懸崖之上,腳手架的搭建最高達到了23層,鋼管使用總量300多噸,而且在施工過程中腳手架不能與巖畫發生一點碰觸。而且有些巖體開線非常薄,開裂的巖畫變得異常脆弱,操作稍微不慎就有脫落、粉碎的危險。還有的裂縫非常細小,填充材料很難注入其中。因此施工隊想了許多方法,針對不同的開裂情況,采取了諸如上開口、下開口、側開口等灌注方式,從不同角度對石塊進行粘貼。

    開啟我國巖畫修復創舉

    從左江花山巖畫在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始,對其的保護和研究就沒有停止過。早在2006年8月和11月,時任國務委員唐家璇、陳至立先後考察花山巖畫,陳至立還特別叮囑:“一定要很好保護!”2012年由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頒布實施的《廣西左江巖畫保護辦法》,將花山巖畫保護納入法制化軌道。2013年編制了《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保護管理總體規劃》,使遺產區域內的巖畫、遺址等歷史遺存得到全面規范的保護。2015年年初,左江花山巖畫被正式確定為2016年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花山巖畫的保護更加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

    據了解,我國不少省份均有與花山巖畫相似的塗繪巖畫,然而由於技術原因,目前對這些巖畫的保護修復狀況不容樂觀。朱秋平認為,花山巖畫修復保護工程是一次摸著石頭過河的嘗試,其可圈點之處在於它具有創造性,不管是在陡峭且負傾角很大的狹窄河岸懸崖搭設高聳的腳手架,還是加固材料的選擇、配比,最後到保護方案的具體實施,都是一次大的挑戰。

    “對花山巖畫的修復保護工程是巖畫界的一次壯舉,表明了我國的巖畫修復技術開始走向世界前列。此次花山巖畫修復工程不論在力度還是措施上,都是一次典范性的工程,對我國其他地區的巖畫保護也是一個難得的借鑒。”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局副局長謝日萬說。

    “雖然花山巖畫的巖體保護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我們仍需要考慮巖畫遺存今後的可延續性。”藍日勇表示,針對花山巖畫其他問題的研究仍在繼續,花山巖畫的保護工程並未就此結束。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