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看那些歐洲古建築驚艷了時光

看那些歐洲古建築驚艷了時光

日期:2016/12/15 1:20:3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馬斗獸場、梵蒂岡大教堂、巴黎盧浮宮與凱旋門,這些宏偉建築是否幾度出現在你的夢裡?作為資深的文藝青年,面對歐元貶值,一次有質量的歐洲之行勢在必行。兩周假期,筆者思忖良久後選擇了圍繞古建築展開的歐洲之行。巍峨精美的建築物,正是西方文明的沉澱物。探尋歐洲的古代建築,只懂“皮毛”亦有驚艷之感。真實的畫面與電視中浮光掠影的景象相差甚遠,震撼的遠不止眼睛,還有整個心靈。

“翡冷翠”:托斯卡納艷陽下鐘聲回響

文學家曾說過,光是為看一眼“翡冷翠”的“翡翠”教堂,就值得我們不辭辛苦地穿越半個地球。所謂的翡冷翠,正是意大利歷史名城佛羅倫薩,所謂的“翡翠”教堂,則是建於1296年的聖母百花大教堂,通體淡綠,形同翡翠城堡。

站在這棟巍峨華美的古建築之下,對建築藝術只知皮毛的我也霎時間被其“容光”所震懾:托斯卡納艷陽下,碧綠的建築曲線優雅,周身遍布浮雕,可謂巴洛克藝術的大爆發,遠看渾然一體,近看姿態迥異,每件都是獨立的藝術精品;巨大的磚紅色拱頂並無一梁一柱,完全借用了雞蛋殼受力不破的原理自然疊加成形,可謂古建築學上的奇跡。

雕梁畫棟的鐘樓直插雲霄;同行的90後徒步登頂,上下居然花費了近3個小時;古時候,也只有滿懷信仰的教徒才會步步祈禱而上——這類建築類似於中國名山的寺院,總是修在千層台階之上的峭壁上;世界之大,各民族的文化卻總是不約而同地交匯。

與“翡翠城堡”相比,米蘭大教堂別有一番“驚艷”:萬裡無雲的湛藍晴空下,通體潔白的大理石建築真的如同世界盡頭的冷酷仙境;哥特式的尖頂多達四五十個,每件頂端都雕琢了一件與人體等比例的圓雕塑像,如同傾訴之手,孜孜以求地指向天幕。

巴黎古城:迷失在香艷的街道記憶中

與意大利西方古文明的淒美遺跡及文藝復興時期的輝煌建築相比,法國的建築文化側重於近現代文明,與我們的距離更近,但依然很古典很優雅。

對於我這個中國文青來說,徒步巴黎舊城,成為了一件香艷奢侈的震撼之旅。灰黃一色的磚石結構古建築緊密相連,6~10層的高度,縱深街道的兩旁一字排開,通向時空的遠方。細節處同樣讓人心動:拋卻了巴洛克式樣的繁復雕琢,巴黎古建築崇尚和諧、典雅與低調,百年不變的木質百葉窗,簡約線條的窗棂,鐵藝大門,似乎娓娓道來著法國大革命時期、拿破侖時代的文藝往事。

直到漫步到了盧浮宮,曾在電視裡看過無數次的畫面,真正進入眼前時,卻感覺遠比圖片上震撼。40多公頃的碩大廣場,三面均被連成一體的宏偉宮殿群所包圍,正中央端立著貝聿銘的傳世名作——玻璃金字塔;宮殿群兼容並包了巴洛克、波旁王朝與維多利亞建築藝術的精髓,是800多年來歐洲文化的集大成之作。

不用去看《蒙娜麗莎》、“斷臂維納斯”,光是站在廣場上看建築、看鴿子,都帶給了我豐富的聯想:大人物看盧浮宮,看到的是權力與欲望;文學家看盧浮宮,看出了《達芬奇密碼》;小女子看盧浮宮,看到了古今、東西文化的相連相通。

瑞士小鎮:

探訪北歐農捨

看完了意大利、法國有關古建築的“饕餮大餐”,瑞士阿爾卑斯山中比鄰湖畔的一個小鎮如同清淡小點,讓我耳目一新。

熱心的旅店大廚特意帶我參觀了他引以為豪的小家,玫瑰花、榛樹環繞下的紅色三層小建築。他的家,與我們熟悉的中國農民房的區別並不在於院子裡的奧迪車(價格比中國便宜了不止一半),或烘干機、烤箱一應俱全的家電配置,而在於他們全家人對於家居陳列的藝術追求。

在混凝土建築的內部,每間房間內部都裝修了一層實木的“護牆”,樸實無華的原木,既回歸自然,又有保暖功能;客廳裡沒有電視或音響,而是滿滿一牆的書籍,從古舊的哲學書,到五彩缤紛的當代漫畫書,一應俱全;壁爐上陳列著全家旅游世界的戰利品:既有瑪雅文化的雕塑,也有土耳其的大酒杯。

大叔介紹說:“我太太最喜歡做的事情是園藝,院子裡這些植物都是她的傑作;我平時喜歡釣魚,門口就是湖水,邊釣魚邊看書,可以休閒一整天。”很顯然,這位瑞士大叔的心境如同明澈的阿爾卑斯山雪水。

小貼士

1.歐洲的文藝游,適合攜書前往,邊看景色邊讀書;除了《普羅旺斯的一年》、《托斯卡納艷陽下》這樣的當代暢銷書,古典名著如《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同樣適合閱讀。

2.7~8月出行,法國與意大利天氣迥異,前者比廣東冷很多,需要披披肩、穿長褲出行;後者氣溫高達40℃以上,干熱天氣,太陽鏡、防曬霜必不可少。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