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古建築昆明文廟體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古建築昆明文廟體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日期:2016/12/15 1:18:0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去年11月,昆明文廟恢復性修建項目一期工程正式啟動,70年前定格在老昆明人記憶中的昆明文廟,即將在原址上按照曾經的形制和規模,實現恢復重建。

  經過半年多的前期基礎施工、木構件加工等工作,昨日,昆明文廟大成殿恢復性修建項目迎來了節點性的時刻——立柱,這意味著文廟大成殿進入了建築搭建階段。

  13米文廟主柱“頂天立地”

  昨日上午9點40分,在一陣清脆響亮的鞭炮聲中,一根長13米、直徑60公分,身重數噸的中柱被大型吊車吊起到半空中,從昆明文廟原址西側移動到東側,然後緩緩落下,在10多名工匠的輔助下,准確無誤地被安放在石柱礎之上,現場隨後響起一陣歡呼之聲。

  在中柱安然豎立在石柱礎的那一刻,項目施工方工程師楊增岳的臉上露出了會心的微笑,“這根中柱是文廟最長最大的一根柱子,中柱一立起來,距離文廟建成就不遠了。”楊增岳說,按照古建築的文化傳統,立柱首先需要擇定吉日。在大成殿立柱的頭天晚上,所有工匠們在工地上舉行了祭奠魯班、送木神的儀式,昨日吉時一到,則要鳴炮,一是取“驚天動地”之意,其次是起到喜慶作用。

  作為一名專門修建古建築的大理劍川木匠,楊增岳和他的施工隊多年來修建了13座文廟,昆明文廟無疑是規模最大的,總建築規模為1165.86平方米,其中大成殿占地952.55平方米,大成門213.31平方米。“普通民居古建的立柱,一般在一天之內就可以完成,但是昆明文廟大成殿則需要20天。”

  據了解,文廟大成殿完全按照中國古代木架構建築的形制建設,立柱包括立中柱、前檐柱、老檐柱、金柱等,不同的柱子根據建築的縱向直線,按照位置前後豎立在數十個石柱礎之上,然後通過榫卯結構和大梁橫向結合,最終搭建出古建築的框架。

  古建築體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修建像昆明文廟這樣體積龐大的古建築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程。立柱之後,還要經過裝斗拱、檩枋、檩條、定椽、屋面板、蓋瓦、裝修門窗、油漆、彩繪等工序,才能夠完全建成。記者看到,在文廟大成殿的前方就是大成門,6月9日,大成門也舉行了一次立柱儀式,經過20天的施工搭建,昨日大成門已經可以窺其雛形。

  “其實搞古建築最難處,並不在於搭建,而在於前期構件的制作。”楊增岳介紹,從幾百根來自加拿大的花旗松原木運到工地後,構件的加工工作就開始了。一個建築團隊中一名核心人物——“主墨”,負責對所有木材進行清點、排料,因材施用,分工加工出不同的建築構件。記者在文廟施工工地看到,工地上放滿了大大小小數千件加工好的木構件,每根構件都有自己的名字,例如用毛筆寫有“三格地腳方”、“第五排中柱”;構件上無一例外地還有用墨斗彈出的墨線。

  “主墨”是工匠中的靈魂人物,他依靠手中的墨斗為每一個構件確定尺寸、樣式。神奇的是,經過墨斗度量出的構件,通過榫卯鑲嵌之後,往往可以做到一絲不苟、嚴絲合縫。

  文廟建成將成為昆明文化新高地

  近年來,隨著中華傳統文化被不斷重拾並且發揚光大,承載著傳統文化精髓的古建築也大有復興之勢。楊增岳說,這些年來,他和他的木匠團隊先後參與了13個州市、縣的城建規工作,7個古鎮、鄉村的修復重建,“我們參與了楚雄黑井古鎮、墨江碧溪古鎮、元江它克村等地的古建修復工作,可以說正是社會各界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讓古建築得以煥發生機。”

  昆明市文化館館長付曉輝表示,昆明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一座有著3萬多年人類生活史、2400多年滇中文化史、1240多年建城史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我國古代西南邊陲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現代多民族邊疆省份的省會城市。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昆明市要實現跨越式發展,也離不開文化的支撐,“昆明文廟的恢復性修建,必將成為昆明文化的新高地,也是留住鄉愁,延續昆明傳統文化脈絡的具體體現。”

  按照工程施工進度,明年6月,修建一新的昆明文廟將和昆明市民見面。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