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中國為了開發旅游行業 古建材料青瓦青磚用之面很廣闊

中國為了開發旅游行業 古建材料青瓦青磚用之面很廣闊

日期:2016/12/15 1:28:3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很多人願意花大價錢去建造一個古建青磚四合院或者其他古建築,這也促使著古建築材料的快速發展,古建築材料造價比較昂貴,在過去幾十年,建造古建築可以說是奢侈品。已經不是奢侈品了,而是成為了生活的必需品,個人建造古建築是對身份和地位的體現,國建建造古建築是對古代文化的保留和流傳。

     喜愛自然自古亘有。先民們早就注意到“天時、地利、人和”的協調統一。《周易。乾卦》:“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共德,與日月合共明,與四時合共序,與鬼神合共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儒家崇尚“天人合一”,道家推崇“自然無為”。天也,自然也。不論是儒家的“上下與天地同流”(《孟子。 盡心》),還是道家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都把人和天地萬物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視為不可分割的共同體。

     另一方面,山河壯麗,景象萬千,祖國各地的美好景色又啟發著人們熱愛自然、讴歌自然的無限激情。“天人合一”的思想與對自然美的鑒賞融揉成為傳統美學的核心,相應地產生了絢麗的山水文化、山水畫、山水園林,出現了風景名勝區。人們處理建築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不是持著與大自然對立的態度,用建築去控制自然環境;相反,乃是持著親和的態度,從而形成了建築和諧於自然的環境態度。例如東晉大官僚石崇在洛陽近郊修建河陽別業(金谷園):“其制宅邊,卻阻長堤,前臨清渠,柏木幾於萬株,流水周於捨下”(石崇《思歸引 .序》);佛教高僧慧遠在廬山經營東林寺:“卻負香爐之峰,傍帶瀑布之壑,仍石壘基,即松栽溝。

     諸如此類的描述,文獻記載中屢見不鮮。從此以後,那些建置在城市以外的山水風景地帶的佛寺、道觀、別業、山村聚落都十分重視相地選址,目的不僅為了滿足各自功能的需要,還在於如何發揮建築群體橫向鋪陳的靈活性而因山就勢、臻合於局部的山水地貌、諧調以總體的自然環境。雖非完全自覺,但卻十分明顯。歷來的山水“畫論”和堪輿學說,對於這種環境意識都曾作過部分的美學和科學的闡述。

     廣義的中國傳統青磚建築應包括園林建築。在園林裡面,建築不必拘泥於一正兩廂。花木等有機地組織為一系列風景畫面,使得園林在總體上達到一個更高層次的建築美與自然美相互融揉的境界。而且是遮蔽靈魂的場所,人們從早期的崇拜高山大漠到崇拜各種自然神。建築高大空曠並賦予神性,傳統建築中一開始就以建造各種神廟為主。而在中國,開始是崇拜祖先,後來是崇拜族長、君王、帝王等,而且在中國古代,神權從來都是依附、從屬於皇權的。這就決定了中國歷代建築是人的居所,而非神的居所。即使是後來的宗教建築也是這樣。非神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也是其核心之一。

     本身的自我表現。這種人文主義的創作方法有著其深厚的文化淵源。例如,在建築材料上,中國傳統建築用木材,不追求其永久性,是非永恆的思想,是中國文化基礎中非永恆觀決定的。而在西方,那裡是石頭的史詩,追求建築的永久性。在建築體量上,中國建築以人體尺度為原則,要求“大壯”,又要“適形”。造型上中國建築講究平和自然的美學原則,平穩,注重水平線條。即使是向上發展的塔也加上了水平線條,與中國的樓閣建築相結合。在園林中,建築是凝固了的中國繪畫和文學,它以意境為創作核心,使園林建築空間富有詩情畫意。同時,園林布局的自由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儒。

     憧憬返樸歸真的意願。我國傳統造園的立意、布局和手法已在國內外現代建築中被廣泛借鑒。在論及審美行為時西方人偏於寫實,重在形式的塑造,中國人偏於抒情,重在意境的創造;西方人偏於現實美的享受,中國人偏於理想美的寄托。這種理想美的寄托,滲透到各個門類的藝術中,也滲透到建築藝術中。以及各地建築上以“吉祥如意”為主題的“福、祿、壽、喜”及詩畫裝飾等都充分體現了中國建築是以人為中心,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中國傳統青磚建築的平面、空間、結構、人與自然的關系和建築與人的關系等方面分析了中國傳統建築的特點,這雖不是中國傳統建築特點的全部,但它已涉及到中國傳統建築的布局、結構、裝修、裝飾、文化等諸多方面。從物質到精神,事物巨細無不滲透著中國傳統建築獨有的個性,這就是中國傳統建築的特點。不管是在國外還是國內,古建築材料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不僅是對國建的古代文化的保留。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