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山西古建築精華之金碧永安

山西古建築精華之金碧永安

日期:2016/12/15 0:47:0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渾源的好去處真是不少,除了著名的北岳恆山、懸空寺,縣城裡還有多處同為“國保”的古跡可覽,比如永安寺。

  《寰宇通志·卷八十一》記載:“永安寺,渾源州治東北,金建。”如今,永安寺所在處為鼓樓街。叫街,其實是一條窄窄的小巷,但不能小看了這條小巷,這裡幾乎就是渾源城的文脈所在:在小巷裡踱步,古州衙、文廟、麻家大院等古跡名勝叩門即入;稍往裡,風鈴倏忽,眼前已矗立著一座金代9層密檐磚塔的圓覺寺;再前行百米左右,看到一座上覆黃色琉璃瓦、金碧輝煌的建築,就是永安寺了。

  寺院金碧輝煌?古往今來,用金碧輝煌這個詞描摹的,只有一種東西,那就是皇家的宮殿。一座小小寺院,何以如此別樣的風貌示人?

山西 古建築 精華 永安 建築中國網

  專家驚呼“文物珍品”

  永安寺坐北朝南,現存建築是占地五千多平方米的兩進院,是山西北部規模較大的一處元代建築群。其山門采用較為罕見的五開門式,其他主要建築沿中軸線主次分明,左右對稱。

  進入前院,鐘、鼓樓兩面對峙,正中為護法殿,內塑四大護法天王,兩面廂房分別是方丈堂、雲堂。轉入後院,高高月台上矗立的,就是永安寺的精華所在——傳法正宗殿。這是一處元代遺物,殿前檐下正中懸掛著一塊浮刻木雕牌匾,匾中書“傳法正宗之殿”六個大字,是元初著名書僧雪庵和尚的手筆,已被專家斷為雪庵絕品。建國初期,國家文物局曾組織一批專家學者來這裡考察,當他們發現這塊“傳法正宗”的匾額後,連連驚呼:“在這小縣城,竟有如此文物珍品!”這次考察,不僅發現了這一“珍寶”,隨團的著名考古學家傅振倫先生還做了另一件頗有功德的好事。在永安寺,他把一通名為《大永安禅師銘》的石碑的一千多字碑文全文抄錄下來。這通石碑,後在“文革”中遭厄運。傅振倫先生的嚴謹治學態度,讓這一珍貴的文物資料僥幸留存於世,實在是不幸中的萬幸。

  大殿前牆上磚刻有四米多高、三米多寬的兩個大字“莊嚴”,書法蒼勁穩健,署名為“太原龍山段士達”。殿後板門兩側牆上磚刻著同樣大小的“虎嘯”、“龍吟”四個大字,也為段士達作品。

  與國內多數古建一樣,傳法正宗殿的建築手法,也是采用傳統的木骨與斗拱相結合的做法,莊重、簡樸。殿身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庑殿頂,殿頂中部以黃色琉璃瓦覆蓋,四邊則以藍、綠琉璃瓦鑲飾,頂部有五彩琉璃脊飾鸱吻兩兩相對,另有龍、鳳、獅子、麒麟、天馬等琉璃飾獸。造型生動、色澤艷麗,制作精美。殿內支柱沿襲金代遺風,減去前槽金柱,在保持合理承重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擴展建築物的內部空間,既適應宗教活動的需要,又可節約木料,設計科學合理。

  水陸壁畫中的佛陀悲憫

  與其他寺廟不同的是,永安寺的主殿傳法正宗殿內竟沒有佛像。這裡的工作人員介紹說,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永安寺曾做過縣劇團的駐地,做過糧倉,也做過小學校,在多舛的命運變幻中,原有的佛像或被搬離,或被損毀。而在此後的修繕中,不知是誰的主意,沒有千篇一律地在殿內重塑金身,這也算奇事一樁。

  奇嗎?如果你在這空空蕩蕩的大殿裡,忽然發現四壁竟赫然人影憧憧、熱鬧非凡,你就會覺得,如果真的再擺一些泥胎菩薩出來,那才是真正的奇事一樁。

山西 古建築 精華 永安 建築中國網

  這就是永安寺內最具藝術價值的水陸壁畫。

  水陸法會是佛教寺院為超度亡靈,普濟水陸一切鬼神而舉行的一種重要佛事活動,特別是宋代以來,遼、西夏、金、元在大同地區割據對峙,動辄殺個血流成河,屍骨如山。厮殺與超度、犧牲與悲憫交替上演,水陸法會更成了超度那些忠臣烈士亡靈的重要事續,於是,在充滿殺氣和死氣的長城沿線,水陸寺廟應運而生,水陸丹青層出不窮。

  永安寺大致興建於元代成、武、仁、英四宗年間,此時水陸非常盛行。始建之人是渾源籍的永安節度使高定。節度使是武職,高定自然是從軍之人,在那個殺來殺去的年代,高定刀下必有人命無數,隨其征戰馬革裹屍者更是不計其數。後來,高回渾源原籍發願修建永安禅寺,想必超度這些亡靈是主要因緣。大同知名學者李爾山分析永安寺壁畫的由來時曾說:“我們雖然無從知曉大寺落成時壁畫是什麼模樣,但可以肯定地講,我們今天能一睹華彩的永安水陸壁畫,所體現的仍然是最初的這種悲憫精神。”

  殿內壁畫合計170平方米,畫面上巧構各種人物882個,繪者試圖通過這一種盛大華美的場景來表現宗教及人生理想。正面的佛教密宗十大明王像為元代畫作,飛動的筆力下,形象巨狀詭怪。明王為佛教護法神,其有智力摧毀一切魔障。為使世人醒悟癡迷,明王常以猙獰面目出現,棒喝迷途之人,使其知返。看壁畫中一明王,藍面赤發,面目凶惡,但其雙手揭開自己面皮後,其後卻是一副大慈大悲的面容。這是否告訴人們,不管你看到的佛像現惡相還是慈相,其本質上都是慈悲的?

  東西兩側牆上和殿門兩旁,則繪有佛道合一的諸神畫像。這些畫為明清補繪,筆力娴熟流暢,色澤絢麗協調,人物刻畫細致,同樣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東壁約18米長重彩壁畫,畫面為天、地、人三界。上層為天界日、月、水、木、金、火、土諸神;中層為天干、地支、二十八星宿等諸神;下層為人間帝妃、文臣武將、黎民百姓、僧道等人像。西壁也為18米長的重筆彩繪,也分上、中、下三層。上層為五岳神帝、四海龍王等諸神;中層為十殿閻君、陰曹地府諸官像;下層是十八層地獄及厲鬼群像等。整個畫面中,800多位六道中的神、聖、人、鬼,熙熙攘攘地朝向悲憫無邊的佛陀,去接受他的超度。

  謎一樣的金碧輝煌

  說完壁畫,話題再回到永安寺的“金碧輝煌”中來。

  前文已述,永安寺的傳法正宗殿殿頂覆蓋的是黃色琉璃瓦,這在一般寺院是極少見到的,建築用黃色琉璃瓦是封建帝王的專利,經皇帝恩准勅建的壇廟或祠堂建築的屋頂上,也可以鋪設黃色琉璃瓦。其他建築,及至官衙、王府等,均不得在其建築屋頂上鋪設黃色琉璃瓦。

  永安寺並無半點皇家性質,其建造者高定貴為朝廷重臣,犯上作亂的規矩他應該是懂的,僅僅為了壯觀氣派、金碧輝煌而冒被誅九族的危險,他應該不會做。

  當地民間曾有如此說法,高定早有謀反之心,建造永安寺並非其初衷,他本來是要建造一座將來登基後的金銮殿的,後被人告發,為了掩蓋造反企圖,才將其改作寺院。

  但是此說無載可查,不免有牽強附會之嫌。在清乾隆的《渾源州志》中,撰修者渾源知州桂敬順曾做過如此解釋:“永安寺,用黃瓦不合制度,但殿上設置皇帝萬歲牌位,文武官員在此朝賀,用黃也合適,因此依從了士民的請求。”這個說法同樣勉強,佛寺是供奉諸神之所,在佛寺設置皇帝萬歲的牌位顯然不倫不類,且古往今來聞所未聞。

  看來,黃瓦覆頂的永安寺,注定要為後人留下一個難解的謎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