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2年大修,天壇北神廚、北宰牲亭建築群將於6日起對外開放,系30年來首次。同時,作為天壇內規格最高的展館,五壇八廟的200余件祭器、碑刻、陳設、古籍等精選文物也將在此首次亮相。
據悉,北神廚、北宰牲亭是天壇祈谷壇的附屬建築,為明清兩朝皇家孟春祈谷專用,二者經南面的長廊相連,通往祈年殿。歷史上,這裡是准備祭祀用犧牲的地方,祭祀前一天,皇帝往往親自或派官員到此查看祭祀物品,稱為視笾豆、視犧牲典儀。祭祀時,祭品通過長廊送到祈年殿獻祭。
天壇公園工程設備科高級工程師郝影新介紹,上世紀初最後一次祭天後,北神廚、北宰牲亭失去原有功能,在一個多世紀中用途數更,建築規制已與歷史風貌差別較大。此次修繕依照“修舊如故”的原則,嚴格按照清代樣式恢復原貌,涉及建築面積2007平方米。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在北神廚北殿屋頂施工拆除天花板時,發現了屋梁上原有的清代彩繪,雖歷經歲月侵蝕,但色彩古韻濃郁。這個意外發現,使得建築中大約三分之二的彩繪被原原本本地保留了下來,真實再現了清代建築的原有風貌,和獨一無二的皇家風范。
同時舉行的天壇文物展中,將首次展出包括天壇鎮館之寶“明代鎏金銅編鐘”、研究中國禮儀制度的重要典籍《清太常寺則例》、21米長的乾隆年間皇帝祭天儀式隊列圖《清大駕鹵薄圖》等200余件珍貴文物。
天壇文物展負責人武裁軍介紹,用於帝王祭祀的“明代鎏金銅編鐘”曾被八國聯軍掠走,流失海外多年,後輾轉由印度陸軍參謀長喬希上將主動歸還。編鐘應為16枚,現僅存此一枚,為國家館藏一級文物。
“文物的價值在於包含了豐富的歷史可讀性,後人可以借此窺探當時的社會風貌,了解時代變遷。”武裁軍說,值此北神廚、北宰牲亭修繕之際,沉睡百年的天壇文物穿越歷史長河,與充滿好奇和期待的人們在此相遇,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