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遁在西湖深處的上香古道
日期:2016/12/14 10:29:1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上香古道
馬路並不一定只跑馬,詩路也並非詩人的專屬。西湖的斷橋旁,沐浴著咆哮體、火星體長大的80後、90後做著有關白娘子的白日夢,但西湖和詩路仍然固執地將自己的年月停留在唐風宋雅裡。
孤山上那位“梅妻鶴子”的林和靖,是我每次前往杭州必須拜谒的忘年交,林先生隱居湖上,寫詩可以,但寫完就隨手棄之,能留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名句已屬不易。林先生的邏輯很簡單——已經活在詩裡,詩就成了雞肋。這個邏輯,對於唐詩之路的探訪而言,是把極其重要的鑰匙。
詩與景
有關唐詩之路的起點,學界有諸多爭議,有說在錢塘江南的蕭山,有說在紹興的鏡湖。讓他們吵去吧,如同你要走絲綢之路,怎能不在長安城裡壯行一把,去往天姥山朝聖的詩人們在出發之前,無論如何也要在西子湖畔揮灑一下詩意,要不白居易怎能留下“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真正把西湖和靈隱天竺群峰連接在一起的,是古代香客翩然飄過的上香古道。這條古道和浙東唐詩之路沒無聯系。從茅家埠的碼頭直到上天竺,它從塵世引你入雲霄,一路有佛音、檀香、清泉和山野美食吊足你的胃口;從法鏡寺、法淨寺一直走到法喜寺,一路有廣玉蘭和紫心玉蘭相隨,中間路過的法雲村已經被改造成大名鼎鼎的安缦法雲度假村,如果時光回到南朝,你或許會在山林間邂逅那位擅長養猿的靈隱寺住持,體會到比李白耳朵裡“兩岸猿聲啼不住”還要空靈的“猿啼一聲松子落”。
抵達上天竺,在上香古道盡頭的法喜寺旁見到幾棟很有性格的樓宇,署名“隱居西湖”。看起來真是不錯的隱居之地,從房間走到山門,只需短短五十步,上天竺的香火在杭州足可匹敵靈隱寺,咫尺之遙有秘境,真是意外之喜。
“隱居”
宅院的主人黃嚴主修新聞出身,卻早早選擇三十出頭就退隱江湖,在西湖左岸的上天竺、滿覺隴、玉皇山境內淘得農民宅院十間,每一間都有各自不可替代的景觀地標:或可在陽台上極目山崗,或有茂林修竹隨風濤入窗,或如我住下的房間,即使關閉木質的古雅門窗,法喜寺飄渺的早課聲仍然穿透牆壁,近到讓我惶然間誤以為枕邊有佛陀,唐朝詩人們在行走時所求的隱逸,大概也不過如此。
閒來無事翻微博,竟發現台灣網絡作家九把刀曾經入住同一個房間,並留下類似一語:“早上醒來時都會聽見南無觀世音菩薩的佛音在極近處連發……所以我已三天不好意思看A片了。”其實,當你身處天馬山、天喜山、棋盤山、石人峰等諸峰環繞的穴點,身邊又有潺潺溪水與閒懶的走地雞,荷爾蒙數值想來也不會過於猖獗。
醉蟹
入夜,吃到了古道深處懷有大地原香的私房菜:醉蟹裡帶著濃濃的黃酒味,吃的只是蟹鉗,十指寸勁撩撥,蟹肉入口即羽化;還有口味獨特的天游饅頭,此物嚼勁十足,味道中有原麥清香,叫人欲罷不能,卻不能打包帶走,因為只需須臾片刻,饅頭便硬成難啃的石頭。
至於野菜,都是大廚鑽到附近山裡刨出來的鮮貨;並不是菜市斷貨,只是隱遁塵外的大廚似乎也有了偏執的詩性,見不得耕地裡的俗物,偏愛山林裡野蠻生長的仙根。第二天清晨,管家早已將早餐置於門前庭院,眼前是駱賓王留下的“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嘴裡是最簡單的白粥饅頭。或許,這份繁華去盡之後的惬意,才是今人最渴望的唐詩仙道。
〔上香古道〕上香古道是古代香客停船在茅家埠上岸、前往天竺諸寺上香所走的一段路。2003年西湖楊公堤改造時,在楊公堤到茅家埠一段復原了古橋、棧道、濕地、茅屋為主的生態景觀,入口處在臥龍橋與隱秀橋之間,不細心的話很容易錯過。走上香古道,可以經由此路一直上到湖山抱幽的天竺三寺,古道中還隱藏著一間湖中居客棧和蓋叫天故居,不失為體驗樂活杭洲的最佳休憩地。
〔隱居西湖〕隱居西湖的上天竺片區由越語禅、一葉閒、水聞道三間別墅組成,中式古雅兼具日式恬淡,庭前有日式旱園林和噴泉,又有露天品餐的圈椅。特別推薦的是越語禅的宅門,入內即是挑高5米多的門庭,主人從村捨老宅收來隔扇花板,滿滿當當拼出悅目的立牆,二樓玻璃書廊裡可以180度隔空觀賞上天竺諸峰的惬意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