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斗式建築是我國古代三大構架結構建築之一
日期:2016/12/15 1:29:1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穿斗式又稱立貼式。是我國古代三大構架結構建築之一。其特點是沿房屋的進深方向按懔數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橼,屋面荷載直接由檩傳至柱。穿斗式(或稱“串逗”式)木構架的特點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聯起來,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條直接擱置在柱頭上;在沿檩條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聯起來。從而形成了一個整體框架。
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較短的梁,如此層疊青磚而上,梁的總數可達3-5根。當柱上采用斗拱時,則梁頭擱置於斗拱上。
沿房屋的進深方向按檩數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載直接由檩傳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橫向貫串起來,成一榀構架。穿斗式結構是中國古代建築木構架的一種方式,這種構架以柱直接承檩,沒有梁,原作穿兜架,後簡化為“穿逗架”和“穿斗架”。纖子用在內柱之間。斗枋、纖子往往兼作房屋閣樓的龍骨。
根據房屋的大小,可運用“三檩三柱一穿”、“五檩五柱二穿”、“十一檩十一柱五穿”等不同構架。隨柱子增多,穿的層數也增多。此法展開到較成熟階段後,鑒於柱子過密影響房屋運用,有時將穿斗架由原來的每根柱落地改為每隔一根落地,將不落地的柱子騎在穿枋上,而這些承柱穿枋的層數也相應添加。有時以墊瓦或加大瓦的疊壓長度使接近屋脊的部位悄悄拱起,取得近似反凹屋面的效果。穿斗式木構架用料小,整體性強,但柱子排列密,只有當室內空間尺度不大時(如居室、雜屋)才能使用;
穿斗式構架以柱承檩的作法,可以和早期的縱架有一定淵源關系,已有悠久的歷史。穿斗式構架用料較少,建造時先在空中上拼裝成整榀屋架,然後豎立起來,具有省工、省料,便於施工和比較經濟的優點。同時,密列的立柱也便於安裝壁板和築夾泥牆。因此,在中國長江中下游各省,保管了大批明清時代采用穿斗式構架的民居。當中的幾間用抬梁式構架,彼此配合,相得益彰。
穿斗式構架是一種輕型構架,柱徑普通為20~30厘米;穿枋斷面不過6×12至10×20平方厘米;檩距普通在100厘米以內;椽的用料也較細。椽上直接鋪瓦,不加看板、看磚、青磚。屋頂重量較輕,有優秀的防震功用。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橫向貫穿起來,成一木品構架。每兩品架構之間使用斗枋和纖子連在一起,形成一間房間的空間構架。斗枋用在檐柱柱頭之間,形如抬梁構架中的闌額;多用於民居和較小的建築物。因此,在我過南方長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時代采用穿斗式構架的民居。 而抬梁式木構架可采用跨度較大的梁,以減少柱子的數量,取得室內較大的空間,所以適用於宮殿、廟宇等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