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雲古鎮發現獨特語言“露八分”
日期:2016/12/16 18:37:37   編輯:古代建築“‘高高在’呀,你這一大早的干啥去呢?”“我去醫院看‘鋸齒獠’。”昨天,記者在古北口鎮河西村采訪時,聽到了當地兩位村民這樣的對話,頓覺一頭霧水。一旁的河西村書記張玉山笑著說:“‘高高在’指的是一位姓尚的村民,‘鋸齒獠’指的就是牙,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姓尚的村民去醫院看牙。”
今年60歲的村書記張玉山可稱得上是村裡說“露八分”的行家裡手。他告訴記者,“露八分”的使用范圍非常廣泛,從日常招呼、到吃喝穿戴,都有涉及。以人身上的器官舉例,發是“披頭散”,耳是“肥頭大”,眼是“丟人現”,臉是“嘻皮笑”;穿戴上用露八分的語言說出來更有韻味,褂是“唐裝馬”;對於稱呼用的“露八分”的語言太多了,有的話說起來比較復雜,比如“四郎探,親上加”其實就是母親,“嫌貧愛,親上加”就是父親;姓氏中的“露八分”說得最多,比如田姓是“苦辣酸”,常姓是“反復無”,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露八分”這種獨特的語言也有褒義、貶義、中性的感情色彩。如王姓,褒義是“占山為”,貶義是“家破人”;何姓,中性是“無可奈”,褒義是“氣壯山”,這些都是因為成語的豐富與博大精深。所以,同一個東西可以有好幾種“露八分”的說法。而且,使用上也並不十分嚴格,音字相同,同音不同字的都可以。“露八分”在“文革”時期作為封建社會的腐朽文化遭到批判,但是這種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已深入民心,六七十年代,古北口鎮“露八分”的語言大師有孫俊如、蔡金生、楊耀先、張玉山幾個人,現在雖然不批判了,但研究的人少了,達到一定水平的人更少,有時這些老人和前來旅游的游客說“露八分”,他們特感興趣。說“露八分”的時候多為扯閒篇兒,見景生情,隨用隨想。
那麼這種獨特的語言到底是從什麼時候起開始流行的呢?又為什麼會在古北口出現呢?記者隨即走訪了河西村年齡最大、生於民國八年的張玉春老人。張老說,從什麼時候就有“露八分”這種獨特的語言流傳他也不清楚,他家過去是開粉坊的,小時候就常聽到父親那輩兒人說“露八分”,當時“露八分”只在買賣人中間流行。 據張玉山推測,“露八分”應該出現在明清時期,因為古北口是邊關,“北捍朔漠,南通幽燕”,明清時期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繁盛時期商賈雲集,商號林立。當時商業交流頻繁,商販在做買賣時流行一種只有買賣雙方才能聽得懂的暗語,第三方不知所雲,逐漸演變成現在成為人們茶余飯後的閒談。如抗戰時期,日本占領了古北口,人們從關外偷運糧食,如果發現前面有警察,大家就給後面的人用“露八分”說前面有“游山逛”,後面的人就知道前面有偽警察了。
為什麼會在古北口出現這種獨特的語言呢?張玉山分析說,因為古北口念書識字的人多,文化繁榮,為“露八分”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露八分”到底是不是商賈語言的一種衍生物呢?到底是什麼時期開始流傳的?有待專家學者進一步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