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一族”泉州古城“走透透”
日期:2016/12/14 9:54:30   編輯:古代建築史“刺桐花開了多少個春天,東西塔對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過了洛陽橋,多少船駛出了泉州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詩作《洛陽橋》,在寄托著濃濃的思鄉情懷的同時,也激發了人們對泉州這座千年古城的無限向往。
近年來,隨著背包游、自助游、自駕游、休閒游、體驗游等新興旅游業態的興起,作為泉州古城的核心區,鯉城區深度挖掘、整合老城區的旅游文化資源,啟動“古韻鯉城·文化之旅”旅游項目,以“一條中山路·千年泉州史”為主軸,將周邊的各類景點整合為古城谒祖朝聖游、古城創意游、古城街巷游、古城文化體驗游四個板塊,並通過“微博達人穿越秀”、“鯉城尋寶”等活動,使游客在泉州古城街巷“走透透”的同時,深刻感受泉州古城之魅力。
●優勢
多元文化共交融
位於福建省東南部的泉州市,與台灣隔海相望,是古代“東方第一大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素有“海濱鄒魯”的美譽,是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泉州歷史文化積澱豐厚,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文物瑰寶舉世矚目。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0處,省級60處。自古以來,泉州的佛教、道教、印度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摩尼教等各種宗教兼容並存,東西文化交匯。諸多宗教遺跡構成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頗具歷史和藝術價值。
“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在泉州古城區裡,擁有中國“四大佛教名寺”之一的千年古剎——開元寺、福建省最早的道教宮觀——元妙觀、中國現存最早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建築——清淨寺、中國南方最大的孔廟——泉州府文廟,基督教泉南堂……各種宗教信仰的寺、廟、教堂觀在這裡匯聚,中外多元文化在此深度融合。
泉州旅游局張錫坤局長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在泉州古城游中,宗教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宋、元時期的泉州,海外通商十分發達,古刺桐港就有了“東方第一大港”的美譽,與當時的埃及亞歷山大港齊名。數以萬計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傳教士遠涉重洋來到泉州從事經商的同時,也把他們信仰的天主教、伊斯蘭教、摩尼教等傳到泉州。這裡各種宗教的雕像、寺院、教堂林立,俨然成了世界宗教融合的最高殿堂。今天,雖然刺桐古港已經不再是東方第一大港,但各種宗教建築的遺跡和多元文化的痕跡,仍隨處可見。在泉州古城區的德濟門遺址發掘出來的伊斯蘭教、印度教、猶太教、佛教、基督教等宗教石刻,印證了宋、元時期泉州多元文化的融合。
“東西兩座塔、南北一條街。”在泉州的中山路,中山中路遮天蔽日的綠蔭和長長的騎樓,讓逛街成為賞心悅目的享受。尤其是一排排列柱式騎樓建築,蘊含著豐富的建築文化,既結合泉州民居的傳統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的建築精華,是歷史上中西合璧的成功范例。“中山路從北向南,有泉山門、威遠樓、子城麗正門、留府埕、府文廟、天後宮……”提起中山路兩側的文物史跡,老泉州市民周焜民如數家珍。
據了解,中山路沿線周邊區域重要文物史跡眾多,包括已公布的不可移動文物75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8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2處),入選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共33項(其中國家級4項、省級13項、市級23項、區級33項),“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泉州古城區示范園區”示范點197個。
此外,在泉州老城區的古街深巷,“出磚入石”隨處可見,成為泉州民居建築藝術的一大奇景;古厝庭院內,南音、梨園戲、木偶戲和高甲戲等表演讓人拍案叫絕。惟妙惟肖的木偶頭、巧奪天工的李堯寶刻紙、精湛絕倫的彩扎花燈……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印證著這裡深厚的文化積澱。漫步其間,眼前全都是前朝舊影,既古樸清雅又精致婉約,既內斂深沉又舒展奔放。
背包族“一軸四游”
為了更好地融入泉州市“海上絲路·文化泉州”的旅游定位,鯉城區發揮古城區眾多的非遺項目、古街巷、閩南傳統民居、地方名小吃及新興文化業態等資源優勢,制定具體實施方案,著力打造古城文化旅游牌,以“一條中山路·千年泉州史”為主軸,將2495米長街周邊的各類景點串珠成鏈、鏈接成片,統一規劃、策劃包裝和宣傳推介。
鯉城區文體旅游新聞出版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根據設想,古城文化游將以“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中山路為主線、為中軸線,以西街和城南兩條路線為主,開發出一片輻射古城小街巷及開元寺、承天寺、古民居、名人故居的大片旅游景區,具體打造古城谒祖朝聖游(媽祖、關帝、慈濟信俗等)、古城創意游(源和1916、六井孔、T淘園文化創意產業園和部分創意企業)、古城街巷游(舊館驿、台魁巷、中山街、後城街、聚寶街等)、古城文化體驗游(四南文化、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古城示范區展示點、民俗演藝語言風情、傳統飲食等),從而形成鯉城“一軸四游”的格局,推動文化旅游產業的繁榮發展。
同時,中山路周邊古民居多,隨著古城文化“一軸四游”的建設,將把一些古民居改造成家庭旅館、茶館、美食館、小酒吧等,將引導溫陵南藝坊、拍胸舞協會、閩南民俗文化筍江藝術團等民俗表演團隊進一步貼近旅游走入市場,集中呈現給游客;並積極引導轄區內75個文保單位、30家酒店賓館、15家旅行社以及傳統工藝美術、現代工藝美術等進行整合、提升、包裝、聚集,與古城游市場對接。
此外,鯉城區還增加了古城文化游的相關配套設施,從今年3月份起,在中山路主要街口安裝了中英文旅游標志牌,牌上有“古韻鯉城·文化之旅”的雙塔標志,以方便游客對“一條中山路,千年泉州史”有更深刻的理解;鯉城區還向社會各界公開征集鯉城古城區旅游品牌名稱,開展“一軸四游”暨文化遺產攝影大賽,大力宣傳、展示鯉城區豐富的古城文化遺產,積極打造鯉城區“一軸四游”文化旅游品牌。
以後,“背包一族”可以背個行囊,手拿地圖,“穿越”泉州古城。從“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中山路出發,一路領略羅馬式鐘樓、大上海理發店、原為施琅後花園所在地的基督教堂、秀才讀書的泮宮等獨具特色的騎樓建築,行至鐘樓下,品嘗一下泉州的特色小吃面線糊和花生湯,再到開元寺看看東西塔……在濃濃的古城文化氛圍中,背包客在領略小巷、景點風光的同時,還有得吃,有得住,有得玩,有戲看,可以來一場真正的“深度體驗游”。
●活動
古城“走透透”
為切實打響古街巷游的品牌,鯉城區在加大街容街貌的整治,動員開發古民居,深入挖掘旅游資源的同時,還在5月19日“中國旅游日”啟動“古韻鯉城·文化之旅”旅游項目,邀請微博達人開展“穿越宋元、尋寶鯉城”和自駕游、背包游游客“鯉城尋寶”等活動,把泉州古城“走透透”。
記者從鯉城區文體旅游新聞出版局獲悉,目前,鯉城區已遴選出51個景點,在5月19日“中國旅游日”當天,在這些景點中組織“古城文化體驗游”、“微博達人穿越秀”、“鯉城尋寶”等活動。日前,鯉城區通過現場勘察、整體策劃的基礎上,重點整合、策劃了7條旅游線路,推出了古城谒祖朝聖游、古城創意產業游、古街巷游、古城文化體驗游等。其中,古城谒祖朝聖游將在活動期間著重推出南北兩條線路:北線主要有開元寺、元妙觀、承天寺、崇福寺等景點,南線主要有花橋慈濟宮、府文廟、祖師宮、清淨寺、通淮關岳廟、天後宮、泉郡富美宮等景點。屆時,來自全國各地的微博達人和“背包一族”將化身為古裝才子佳人,“穿越宋元、尋寶鯉城”,邊游覽名勝古跡,邊發微博曬見聞。
與此同時,作為“古韻鯉城·文化之旅”系列活動的“分會場”,鯉城區還精挑細選了關岳廟、清淨寺、東觀西台、釋迦寺、市舶司遺址等10處古跡,並編制了游覽路線。從即日起至7月初,每個周末都將舉辦一期游古跡活動,每期征集30個名額免費參加,此活動受到了許多自助游、背包客的歡迎。
據了解,下一階段,鯉城區還將在今年6月下旬籌劃組織第二屆海峽兩岸關帝文化節,邀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地關帝廟宇派代表參加谒祖朝聖,增進關帝文化交流。同時,深化花橋慈濟宮、天後宮、泉郡富美宮等民間信仰的對台交流和往來,進一步打響古城文化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