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走進良渚文化遺址考古 “中華文明館”開館

走進良渚文化遺址考古 “中華文明館”開館

日期:2016/12/14 20:26:56      編輯:古代建築史
       考古日記、器材、指南針、照相機、地圖……在紀念趙陵山遺址榮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周年之際,“中華文明館”今日在昆山張浦鎮開館,吸引眾多考古愛好者前來參觀。業內人士稱,展出超出想象,全國罕見。
        位於張浦的趙陵山良渚文化遺址是太湖流域一處典型的土墩遺址,距今5000多年。總面積約10000平方米,文化堆積厚達9米,東西長110米、南北寬80米,海拔高10.5米,作為保存最完整、等級最高、最早發現的良渚文化遺址曾引起國內外文博、考古專家的極大興趣,對總體考察良渚文化社會面貌和探索中華文明起源有著重要意義。
        7月1日開館的“中華文明館”內分為遺址概況、驚世發現、古國遺珍、禅院梵音、鬼斧神工、孕育文明六大版塊,主要陳列出土於趙陵山的部分典型器物及一些珍貴的圖文資料,展示古老文明和智慧結晶。
        前來參觀的上海大學文博學院院長張童心強調,趙陵山良渚文化遺址的學術研究價值價值極大,其文化堆積厚達9米,自上層明清文化層以下、依次為宋元、春秋、良渚文化以及崧澤文化。三次發掘共發現良渚早期一直延續到晚期的重要墓葬共92座,還是中國考古史上最早剝離出的良渚祭祀高台,學術界稱為“土築金字塔”。
        張院長說,在緊湊的墓地分布和墓葬規模、隨葬品多寡反映出社會等級差異,彩繪棺木、各式陶器玉器和石器等豐富的隨葬器物,反映出先民精神世界的復雜與深邃;早期墓葬中的玉器更是體現了良渚文化玉器加速發展的階段,這些使良渚文化的古國形態逐漸建立起來。他表示,良渚文化作為長江下游史前時期最為重要的考古學文化,在中國文明進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保護好良渚文化遺址,對於繼承和弘揚文化傳統意義重大。
         自1984年村民無意中的發現,到1990—1993年的三次大規模考古發掘南京博物院研究員,第三次發掘領隊陸建芳回憶起親歷的兩次挖掘,記憶猶新,每天都有新發現,新奇得很,沒想到會有那麼大的收獲,提高公眾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營造全社會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良好氛圍,為專家學者進一步更好地研究、挖掘良渚文化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梳理、闡述良渚文化與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內在關聯,教科書中對這一段歷史記載也將會更詳實。
         首批參觀者鄧妍和小伙伴們專心致志沉浸在展覽中,不時拿出手機拍照紀錄,她告訴記者,很早就聽說趙陵山良渚文化遺址,今天終於解開謎團,真希望了解更多的考古知識,要爭取參加第四次考古。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