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王千秋——陽泉市關王廟
日期:2016/12/14 22:13:25   編輯:古代建築史
因義薄雲天、忠勇兼備,三國大將關羽關雲長,被後世奉為與“文聖人”孔子齊名的“武聖人”。凝聚在關羽身上而為萬世共仰的忠、義、信、智、仁、勇,蘊涵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理想,使林立海內外的關帝廟,也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千萬座關廟中,位於陽泉郊區林裡村的關王廟雖然不大,卻因是全國僅存的宋代關廟,且歷經近千年滄桑巍然屹立而顯出非同一般的價值。
全國僅存宋代關廟
多年前,一位媒體領導在游覽林裡村關王廟後專門致電記者,“應該好好寫一下關王廟,非常精彩。”遺憾的是,因種種原因一直未能成行。1月18日上午,記者專程駕車尋訪這個早已如雷貫耳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沿著公路一路打聽,原來當地村民口中的“老爺廟”,即是大名鼎鼎的關王廟。關王廟位於陽泉郊區林裡村的玉泉山腰,南距陽泉市區12公裡。遠遠望去,關王廟坐西南朝東北,背山面水,環境清幽。
去年冬天的那場初雪,在都市裡早已難覓蹤影,然而在通往關王廟的車道上,卻滿是冰雪,記者本想駕車至關王廟前,但因車輪打滑無法前行,於是將車停在山下,挎上背包和相機,懷著一顆虔誠之心,徒步前往關王廟。
沿著山路前行,這裡遠離城市的喧囂,萬籁俱寂,偶有鳥鳴聲夾雜在瑟瑟寒風中。行至山腰處,一座青頂朱牆的山門展現在眼前,上寫三個大字“關王廟”。在大門左側,有一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志石碑。
進得廟裡,61歲的關王廟文保所所長趙增貴迎上前來。去年4月退休的趙增貴雖然卸任了郊區文管所所長的職務,但他仍捨不下關王廟:“我就是林裡村人,1985年開始搞文物工作,至今已20多年,和關王廟有不解之緣。”
一同前來的陽泉郊區文物旅游局局長李書懷向記者介紹,關王廟分為內外兩個院落,以關王正殿為主,由獻殿、馬殿、南北配殿以及外院的戲台、落箭亭、飲馬亭等,組成一座錯落有致、氣勢宏偉,具有一定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代木構建築群體。1986年8月,關王廟被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王廟以何進入“國保”?趙增貴嗓門大大地說:“關王廟經歷了940個春秋,是我國關帝廟中保存最早的一座紀念性建築,現存正殿仍為宋代原結構,舉世罕見,當之無愧是‘國保’啦”。
正殿堪稱瑰寶
進入關王廟,斜對面是馬殿,馬殿前有一座戲台。步入馬殿,兩側各有一名拉馬將軍,右側是赤兔馬,左側是白龍馬。出了馬殿,迎面是獻殿,獻殿後就是正殿。
李書懷向記者介紹,關王廟正殿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武廟建築,為宋代原構原貌。現存廟內經幢《醮盆記》記載有“奉為皇帝萬歲郡主千秋文武百官常居祿們趙國弟內熙寧五年四月十八日建立閏七月”,由此推斷,關王廟建於北宋熙寧五年(1072),重修於北宋宣和四年(1122),元、明、清代屢經修葺。正殿坐西北向東南,由台基、殿柱、梁架、屋項四個部分組成。殿內結構嚴密而規整,門板及框架寬厚嚴實,破子三稜直棂鑲嵌於兩側。平梁上蜀柱密布,脊部負荷由叉手傳遞。24組五鋪斗拱,承托著梁架和240根卷剎丈椽出檐。四檐角高挑,琉璃獸形體玲珑,下懸鑄鐵鈴铛,風動而鳴。齒紋式滴水瓦與荷花枝葉勾頭瓦四檐沿用,九脊十獸四套頭創意獨特,“正殿外觀典雅古樸,氣勢磅礴,雖歷經滄桑,仍保持著宋代《營造法式》的建造規范,是古建築之瑰寶。”
殿內有九尊塑像,居中者是關公,威武雄壯,氣宇軒昂。關平、周倉、王甫、馬良、趙累、廖化等分列兩班,面容各異,栩栩如生。趙增貴告訴記者:“自關羽在北宋之後被封王封帝,他的這班文武幕僚,便也同樣受到封建朝廷的加官晉爵。為此,關王廟內便出現了君上臣下、左右排位的朝政式格局,這在其他關廟內是不多見的。千百年來,君臣共聚一堂,享受著官庶朝野,以及虔誠信徒的香火供奉和頂禮膜拜。”
殿內四壁原本繪有關羽生平的壁畫。可惜的是,“文革”期間被毀,如今已無跡可尋。趙增貴年輕時曾親眼見過壁畫:“壁畫是用我國宋代以來傳統工筆淡彩水墨畫法繪制成的,畫面是關羽一生征戰英雄事跡的再現,畫工踏實嚴謹,格調工致優美,意境清新隽永,與宋代畫風相吻合。可惜啊,毀了!”
民間傳說盡顯神秘色彩
至今,關王廟所在的林裡村,流傳著許多關王廟的民間故事,其中“鋸末面柱亂砍椽,大殿內外一般寬”最具傳奇色彩。
相傳,有位能工巧匠奉旨率人來到林裡村,接下修建關王廟的活兒,並立下生死狀,在四月十八日這一天竣工,如延誤工期,當以死罪處斬。日月如梭,眼看工期要到,可偏偏還缺少一根大柱。三更時分,這位能工巧匠急中生智,捧起白花花的鋸末面,再蘸上黏溜溜的紅土漿,三下五除二,造出了一根大柱。五更時分,大殿兩檐角尚未封口,能工巧匠顧不得細想,伸手抓來便扔,左一根,右一根,“亂砍椽”(其實是240根出檐的卷剎丈椽)由此而成。此刻天已大亮,欽差官員前來驗工,先量殿裡,後量殿外,又發現“內外一樣寬”。由此,鋸末面柱、亂砍椽、大殿內外一樣寬,這“三大奇觀”代代相傳,吸引了眾多游人,也為關王廟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采訪中,記者發現關王廟裡的每個建築,都有傳說故事。如馬殿右側有一座飲馬亭,亭內有一通石碑,上書“赤兔馬顯聖處”。說起這座亭子,趙增貴給記者講述了他親歷的至今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件奇事:1986年春,省市區共同投資,對關王廟進行新修護坡、圍牆和道路的保護工程。在將要開工的頭一天晚上,住在關王廟院內的一名河北曲陽工匠夢見了“關老爺身穿綠袍,手捋長須,騎著赤兔馬,壓在雲頭上,飄飄然然來到關王廟工地。赤兔馬走到水池邊,暢飲池水後載著關老爺離去。”黎明時分,這名工匠起床後來到池邊,令他驚詫的是,頭天蓄下的八噸清水不見了蹤影。人們馬上在水池內外查看,沒有找到丟水的半點蹤跡,反而在水池東側的地面上,發現了三四個碗口大的馬蹄印。有人提出,是不是水池漏水?為了搞清楚池水消失的原因,工人們急忙從外面又拉來八噸水,放到蓄水池中。可是直到工程結束,再也沒有出現“丟水”現象。為了紀念這件匪夷所思的怪事,工匠們就將原來的蓄水池改名為飲馬池,並在此處修建了飲馬亭。
在關王廟內還有一座落箭亭,是專為關公“射箭取地”的傳說修建的。
傳說東漢末年,關公殺了仗勢欺人的惡霸後向東逃難,藏身於黑松林山(玉泉山古稱黑松林山),躲過官兵追殺。隨後他結識了劉備和張飛。在一次征戰途中,三人途經黑松林,關公把當年避難藏身一事告訴了劉張二人,二人也被景色宜人的黑松林山所陶醉,想把這裡定為國泰民安後的自憩之地。於是,三人商量以射箭獲取此處。張飛求勝心切,拿起弓箭就射,結果射出的箭飄落在五裡之外的北面土山上,即現在的千畝坪張飛山。山上原有一座張飛廟,上世紀50年代初被損毀後,尚存部分附屬建築;劉備一箭射起後,落在了十裡之外的西山之巅,即現在的蔭營鎮劉備山,山上原有一座劉備廟,抗戰時被拆毀作為炮樓使用,尚存遺址;而關公射起的箭,在空中繞了三圈後,又落回原地。這個有頭有尾的傳說故事,不僅非常有趣,且三人選擇的三山之地,均能舉目相望,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北宋熙寧五年,當地百姓張廣、馬用攜本家老少,在黑松林山腰中捐資修建了關王廟的前身——關羽神祠。為了尋根溯源,今人在關王廟院內建起了落箭亭。
每年農歷的五月十三,是關王廟最熱鬧的日子。這一天,俗稱“關公磨刀會”。屆時廟門大開,舉行祭祀大典,香煙缭繞,萬民同敬。令人稱奇的是,每年的這天,關王廟上空總要下“磨刀雨”,就算不下大雨,也要象征性地滴點小雨。
本報記者 霍雪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