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上海70米明代古城牆差點被拆 已出具體修復方案

上海70米明代古城牆差點被拆 已出具體修復方案

日期:2016/12/14 9:48:49      編輯:古代建築史

  露香園路舊改意外發現明代古跡,文保部門施工方和居民為保護合力覓良方

  六年奔走,古城牆重見天日有望

  一段70多米長的明代古城牆,因舊區改造“重見天日”,附近居民看到推土機滾滾而來,不免心生擔憂。在市文保部門和附近居民多年努力下,這段“保牆之路”日前終於迎來希望,古城牆有望原址重現。據市文保部門介紹,目前已有具體保護和修復方案,將以先進的理念和方式保護這段城牆,同時平衡各方利益和訴求。

  古城牆比大境閣還長

  2005年,上海露香園置業有限公司在黃浦區老城廂動遷時發現了一段建於明朝嘉靖年間的古城牆,黃浦區文化局立即通知公司停止拆房,並根據市文管會和專家意見,采取臨時保護措施。“嚴格地說,那應該叫城牆殘址,已經破敗得非常厲害了,在棚戶區裡居民把它用作隔牆。”市文物局文物保護管理處副處長李孔三介紹。

  據史料記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上海官民為抵御倭寇,三個月築起一道4.5公裡長、8米高的城牆。1912年,城牆在滬軍都督府民政總長李平書批示下拆除。當時,有一小段保留了下來,就是大境閣——現在是上海市文保單位。

  “沒想到,距離大鏡閣百米的地方,又發現了一段古城牆,比大鏡閣的還要長好多。”周邊居民很興奮。當時,拆遷方也表態“這段牆是絕對不能拆的,誰拆了誰就要負法律責任”,這讓居民吃了定心丸。

  拆除50米引居民不安

  矛盾出現在2009年,居民突然發現有一部分古城牆被拆,於是找施工方理論。施工方表示,由於年代久遠,城牆風化損傷較多,再加上周圍施工改造等影響,城牆有不均勻沉降引起的裂縫。他們的保護措施是:對東側一段實施古城牆基礎加固,采用牆體支撐,建造活動板房確保安全;西側一段則進行落架處理,所有城牆磚和地基條石裝箱入庫,以供今後局部恢復使用。

  時至今日,眼看被拆下的50多米古城牆原址已成了新建大樓的地基,周圍居民頗感不安:這段城牆今後還能復原嗎?

  李孔三說,這段城牆要保護下來,是包括建設施工方等各方達成的共識。後來在此處修建的大廈要建地下室,恐施工過程造成古牆體再次受損,於是拆下編號,等大樓造好再進行修復。“而且這段遺址還不屬於文物保護單位,開發商能做到這樣程度確實已無可厚非。”他說,市文保部門已發文黃浦區文物局,希望在適當時候將其申報為文保單位,以便保護過程有理有據。

  古跡將與酒店式公寓共處

  在古城牆所在的人民路露香園路口,目前是“露香園路舊改地塊商品房及配套公建”工程施工現場。在附近居民指引下,記者找到了封存牆磚和剩余整牆的簡易板房,板房大門被上了鎖,但一側的窗口洞開,隱約能看到殘存的牆體。

  古城牆原址打上了新地基,這裡將建起一座酒店式公寓。在建築施工圖上可以看到,被拆下的50多米城牆的確在建築紅線內。居民們推測施工方有意將這段古城牆延續至新建的大樓大廳內,成為廳堂一景。居民們擔憂:文物古跡是國家所有,屬於全體人民,倘若真被圈進了開發商的私人地盤怎麼辦?

  “目前具體修復方案中確實會有一段延伸到大樓廳堂內。”文物保護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修復方案上,相關部門和專家也動了很多腦筋,“我們希望能在確保文物得到保護的前提下,協調周邊居民、開發商、文物保護者等各方利益和訴求。至於展示問題,市民同樣可以進入大樓廳堂參觀。”

  “在國外,對於遺址遺跡的保護也是多種多樣,比如有的遺跡就是緊貼在新建築上,一些零散的遺址如古井、古渠道,也是結合新建築進行妥善保護和展示的。”相關文物專家認為,上海在修復古城牆方面,也可以采用先進的理念,體現出悠遠歷史與現代文明相結合的大都市景象。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