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文明的傳承和歷史的見證。被譽為廣東省最美的鄉村旅游景點的水圍村,西邊有三株樹形奇特,高達30米,至今保留完好的清初古榕,被列為福田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聚焦了無數游人的目光。
在有著600多年歷史,經歷過東縱抗日血與火的洗禮的水圍村,村民系莊子後裔,於大明洪武三十一年遷徙到深圳灣圍海造田,砌圍立村。為抗擊台風海嘯,清初在明末的一口古井邊種下三株榕樹,作為鎮村之寶,福蔭子孫後代。
本世紀初,筆者被委派到水圍村體驗生活。采訪時,水圍老人講述了這三株古榕的許多故事。如今,軀干高大挺拔,雄峙天地,姿態巍巍,綠葉參天,欲與廣廈摩樓試比高的古榕,四周砌有一人高的土牆護欄圍繞,成為一道獨特的歷史風景。
榕樹是最具有嶺南特色的樹種,適宜高溫多雨、潮濕的環境,壽命長,生長快,側枝、側根、皮孔發達,到處長出氣生根,向下懸垂,像一把把胡子,入土後不斷往外擴展。所開的花隱藏在膨大凹陷的花托裡,不易看見,因此所結的果實又叫無花果,果實小而味甜,深受小鳥喜愛。巨大的榕樹是鳥兒的家園,就像文學巨匠巴金筆下的《小鳥的天堂》。
盛夏,我靜靜地伫立在這鮮活、令人亢奮的濃蔭下,聆聽海風吹拂綠葉嘩啦啦的歌唱,仰望著枝枝蔓蔓,爭相攀附,纏繞而上的樹籐,和一簇簇、一叢叢猶似楊柳輕揚垂吊的氣根,輕撫著那粗犷厚實,刻有年輪的樹身,感歎大自然的慷慨與恩賜。
榕樹是英雄的化身,堅忍頑強,它嬌艷於40度的烈日,挺立於狂風暴雨中,不畏鹽鹼,不懼干旱,強則更強,逆境奮起。只要一息尚存,決不言敗,決不放棄,是生命的禮贊,讓世上所有真正的男兒血脈贲張。亦如那些為實現中國夢,開放不停頓、改革不止步,建設美麗水圍的村民們。
榕樹是博愛包容的象征。有母親的情懷,高大濃密的枝干擋住肆虐的風雨,呵護樹下每一抔黃土,每一株小草,與松鼠、蜥蜴各種飛禽和諧共生,包容天地,和諧人與自然。這種和與容的氣度,正是傳統的儒家學說的精粹,也是我們今天所倡導的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之一。就像在5.12大地震當天下午,發起募捐百萬余元,奉獻愛心的水圍人。
水圍古榕靜靜地伫立在鮮為人知的角落,但它是環保的使者,讓綠蔭覆蓋每一寸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