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讓古城步入慢生活
日期:2016/12/14 17:24:21   編輯:古建築紀錄 “行走運河”報道組聊城報道 最近,聊城市裡流行一種叫“慢牽牛”的帆布包,這是一種基於東昌古城本土文化、融合現代風格、倡導“慢生活”理念的包,一上市,就受到了聊城年輕人的歡迎。而這種帆布包,恰恰也迎合了當前聊城東昌古城的保護和開發理念——讓一切“慢”下來。
位於聊城西的東昌古城面積1平方公裡,至今已有932年歷史。該城處於東昌湖中央,呈正方形,城內道路橫平豎直,整個古城就像漂於水上的一張巨大棋盤。古城內古街巷、古建築、古遺址、古民居構成了完整的歷史文化風貌,現存不可移動文物128處。今年3月起,聊城市又對古城內各街巷的基礎設施進行全面的改造,水、熱力、電力、通信4種市政公用管線統一放於綜合管溝內。在此基礎上,現存或修復的一些名勝古跡,也將擔負起展示優秀古建築、展示禮制和儒學等功能。“關於古城的保護和開發,我們還是摸著石頭過河,非常謹慎。譬如拆遷、老居民的回遷等,我們也是分步、分期、分批地進行。而建成後的古城,我們的初步設想是,古城內禁止機動車通行,自行車將成為主要的交通工具,讓游客在這1平方公裡的袖珍宋城裡慢慢體會聊城的歷史和文化。讓一切‘慢’下來,把修舊如舊的工作做細、做足,是古城保護開發的總體原則。 ”聊城市古城保護與改造指揮部指揮長劉強這樣介紹。
聊城磨亮運河古都名片
□本報“行走運河”報道組
京杭大運河的通航在山東濟寧已經劃上了休止符,但是北面的鄰居聊城依然打造“江北水城,運河古都”名片。明清時期,聊城運河經濟繁榮,漕運盛極一時,被盛譽為“江北一都會”。清康熙、乾隆皇帝曾十一次駐跸於此,留有“山陝會館、大小碼頭、宋代鐵塔、唐朝古槐”等國家重點文物。
如今,在運河斷航的情況下,聊城如何續寫運河古都的傳奇?
開挖古運河
大運河聊城段原名會通河,是元明清時期南糧北運和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20世紀以來,會通河不再發揮漕運功能,因此被淡忘。1999年,聊城市政府啟動了會通河整治工程,在已經修復的20多公裡會通河河道上,共發掘出了船閘、古橋、碼頭等古代遺跡近30處。古運河穿城而過,與東昌湖連通,形成了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河湖一體的獨特風貌。
聊城屬於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目前,全市保存著大量的運河文物古跡和運河古街區、古村鎮,比較集中地反映了運河古城的文化面貌。配合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及時開展了運河文物普查,並將運河上的部分水閘、橋梁、古街區等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了解,以古運河為代表的旅游業已成為這個城市的支柱產業。
山陝會館與運河經濟
以發展運河文化大旅游為目標,聊城市以運河為紐帶,制定了整體開發規劃,把沿運河人文自然景點串聯起來,運河與東昌湖、徒駭河連接起來,使光岳樓、海源閣、鐵塔、山陝會館等重要文物古跡聯成一片,形成相對集中的運河文化游覽區。
其中,山陝會館有著特殊的歷史地位。從宋朝開始,聊城借京杭大運河的漕運之利,聚八方商旅,成為全國聞名的九大商埠之一。山陝會館伫立於運河水畔二百六十余年,見證了聊城商賈雲集、經濟繁榮的悠長歷史。會館是山西、陝西商人集資合建的一座神廟與會館相結合的建築群。會館管理處宣教部主任高靜是聊城本地女子,面對來自蘇州日報的我們,她表達了一絲遺憾:“其實,歷史上聊城有包括蘇州會館在內的八大會館,日軍侵華期間,只幸存了山陝會館。 ”
運河斷航運河文化不中斷
聊城東昌湖景區和古運河畔,今年5月1日,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正式開館,並免費向公眾開放,成為聊城的標志性文化旅游建築,吸引了世界各國專家學者的目光。
在運河文化博物館二樓的河文化陳列展廳內,記者被一本大型“圖書”吸引。該“圖書”翻開放置在一橢圓形展台上,書中內容被投影在前面的牆上,參觀者可以通過投影浏覽圖書。當記者伸手做出翻書的動作時,“圖書”就會翻頁,牆上的投影也同時展示出翻頁效果。
運河文化博物館管理員介紹,這是虛擬翻書。該電子圖書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介紹了聊城的運河文化、運河文化遺跡和藝術等知識。
行者手記
九一八,歷史震顫聊城
9月18日 聊城
□本報“行走運河”報道組
正在聊城采訪的途中,突然聽到城市上空蓦然拉響防空警報,尖利而淒涼。頓時,滿城人聲寂靜。哦,今天是“九一八”,匆匆趕路的我們也停止了報道選題和采訪對象的討論。
聊城日報副總編於福華告訴我們,抗日戰爭爆發後,聊城是濟南戰役的分戰場。
於福華介紹,在國家危亡之際,聊城出了民族英雄。聊城革命烈士陵園陳列有張自忠、范築先等烈士的事跡。
張自忠出生在山東臨清,今屬聊城,他是中國軍隊在抗戰中犧牲的職務最高的將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陣營中戰死的最高軍隊將領。
在侵華日軍發動 “九一八”事變78周年這一天,“行走運河”報道組不管走到哪個城市,我們內心都會同樣震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