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無錫:讓一座工商城市的記憶煥發生機

無錫:讓一座工商城市的記憶煥發生機

日期:2016/12/15 0:38:5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昔日生產無錫市民愛吃的“兵船牌”面粉的那家廠子,今天成了一座“國字號”的工商業博物館;舊時人們曾經做工過的棉紡廠、機床廠,則成為知名樓盤的賣點和景觀;而當年熱鬧喧囂的繭絲碼頭,現在變成了亦文亦商、供人休閒和創業的生活藝術中心……

  正值初夏時節,走在無錫的街頭巷尾,看著眼前新舊並存的景觀,難免讓人產生一種“時空穿越感”。是舊瓶裝新酒?抑或老樹開了花?多年以來對城市工業遺產的保護利用,無錫人讓一座著名工商城市的歷史記憶煥發了新的生機,甚或預示著未來的美好前景。

無錫 工商城市 建築保護

  “ 小上海 ” 的百年輝煌

  資料顯示,明清時期,無錫即成為江南漕糧集中地和商品糧集散地。至清光緒年間,無錫已有米行100余家,堆棧30余處,倉儲容量達200多萬石,成為全國四大米市之一。隨著“米碼頭”的形成,“布碼頭”、“繭絲碼頭”和“銀錢碼頭”也逐漸形成。鴉片戰爭後,民族工商業在無錫迅速崛起。從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創辦我國最早的商辦棉紡企業—業勤紗廠,到20世紀30年代無錫形成六大民族資本集團,建立民族工商業體系,無錫資本總額在當時位居全國工業城市第三,產業工人總數位居第二,人稱“小上海”,成為中國民族工商業的發祥地。

  近日,無錫市文廣新局副調研員楊建民告訴記者,無錫是京杭大運河唯一穿城而過的城市,無錫的工業遺產以流經約6公裡的運河為軸線,沿河留存著當時六大民族資本集團的眾多實體,比如周氏集團的裕昌絲廠,楊氏集團的業勤、廣勤棉紡廠,榮氏集團的茂新面粉廠和申新、振新棉紡廠……還有無錫縣商會舊址,錫金錢絲商業公所、中國銀行舊址紙業公所等一批工商遺存,以及“錫山”、“金魚”、“雙魚”、“金雙鹿”等一批知名商標品牌,由此形成了一條璀璨奪目的工業遺產長廊。

  新中國成立後,那些民族工商業實體改變了身份,有了新的廠名或店名,但在一些“老無錫”的記憶中,至今依然留存著往昔的種種故事。

  有別於其他城市的是,無錫似乎始終不斷孕育著工商業發達的基因。到了上世紀70年代前後,這裡的城郊及其周邊地區,再一次開風氣之先,雨後春筍般冒出了眾多鄉鎮企業,並形成了所謂“蘇南模式”的發展新貌。而時至今日,無錫仍然以開放的姿態和發達的工商業經濟,位列長三角地區的領先地區。這個當年的“小上海”,走過了百年輝煌,並在繼續著自己的光榮。

  覺醒的《無錫建議》

  因為種種原因,尤其是上世紀末企業改制及後來城市快速發展的“沖擊”,許多城市的近現代工業遺產沒有得到有效保護,甚至遭到破環,留下了諸多城市記憶的空洞。

  而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無錫較早就有了對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覺醒意識,而且不止局限於對具體某個工業遺產的保護,從一開始就立足於對一座城市工業遺產的整體考慮和保護。

  無錫博物院副研究員蔡劍鳴說,早在2006年,鑒於城市發展和企業改制轉型的實際情況,無錫便著手開展了工業遺產的專題調查,市政府還專門頒發了《無錫市工業遺產保護及認定辦法》,從四個方面對工業遺產進行界定和把握。比如,確定工業遺產的時限為清末民初民族工商業發展一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改革開放期間鄉鎮企業發展這一時間跨度;范圍上,劃定以工業遺存為主;認定工業遺存,既包括廠房、倉庫、碼頭等不可移動的遺存,也包括設備、商標等可移動物品;再一個是價值界定,規定工業遺產必須是在一個時期一個領域領先發展、最具特色的工業遺存。

  也是在2006年,當年4月18日在無錫舉行的首屆中國工業遺產保護論壇上,《無錫建議—注重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的工業遺產保護》的草案在此誕生,其後,由國家文物局正式頒布了對我國工業遺產保護具有憲章性意義的首個文件,即所謂《無錫建議》。

  “起碼,無錫帶了個頭,做了一個好的先例。”楊建民一直從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前些日子,剛剛忙完文化遺產日江蘇主會場的承辦工作。楊建民說,2009年,無錫市通過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的地方立法,將工業遺產納入法制化保護范圍。這些年,已經申報公布了48處近代民族工商業史跡為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還先後兩次公布了34處工業遺產為無錫市工業遺產保護名錄。從2006年起,無錫每年承辦中國文化遺產保護論壇。

  將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工業遺產納入城市發展規劃,是無錫市的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主要特色。“保護第一,合理利用。”楊建民介紹說,工業遺產的保護,只有融入經濟社會的發展,融入到城市建設改造中,才能勃發生機和活力,才能繼續發揮積極作用並得到有效保護。

  記憶煥發的生機

  “沒想到,這裡還有1929年引進的紡機呢!”河北邯鄲的退休女工梅阿姨,隨旅游團來到了位於無錫城中心的中國民族工商業博物館。看著這些已經成了文物的工業設備,同行的一幫老工人紛紛感慨“長見識了”。講解員小張告訴記者,博物館是由原榮家的茂新面粉廠“改建”的,2007年起,作為公共文化場館,免費向公眾開放。今年前5個月,已經接待了近4萬觀眾,免費講解了96場次。“來得最多的,除了學生,就是老年人。”

  窗外是靜靜流淌的古運河,室內近5米高的空間,古樸的青磚,給人一種禁不住懷舊的感覺。這裡是有著100多年歷史的蠶絲倉庫,如今讓無錫市意盛廣告有限公司占據了一角。8年前,意盛公司成為首批入駐倉門生活藝術中心的文化創意商家。“看中了這裡的環境和氛圍,只是因為經營規模的擴大,從當初的3樓搬到了1樓。”公司副總經理丁亦凝告訴記者,客戶來到這裡,仿佛進入了時空隧道,坐下來,喝上一杯清茶,就會產生一種文化上的認同感。

  深厚的文化底蘊,濃郁的商業氛圍,讓工業遺產在今天發揮了新的作用。

  蠶絲倉庫曾是個燙手山芋。作為文保單位,不可拆除,但修繕保護又需要巨資。當民間資本和管理部門共同看到文化產業的商機後,這個蠶絲倉庫搖身一變成了“生活藝術中心”。由兩幢獨立的三層倉庫,改造後建成的北倉門生活藝術中心,室內面積6000平方米,具有美術展覽、藝術交流、創作、服務四大功能區域,一樓有實驗家具、時尚家居、裝飾精品展覽,二樓是創意設計師工作室,三樓是以繪畫、平面設計和公共藝術為主的展示。還有,西餐咖啡、酒吧、私家廚房、藝術書店等,讓人們享受多元的時尚文化生活。

  站在學前街與解放環路的交界口,看著古運河畔矗立著的高大煙囪和紅磚老廠房,人們可以依稀想象民國十年榮家創辦的申新第三紡織廠,即後來的“無錫第一棉紡廠”當年的興盛和輝煌。如今,這裡成了無錫的一個高端樓盤,被稱為“藝術工業樓盤”。通過對保留下來的遺跡資源進行相應整合,在賦予舊建築以新生命的同時,構成多功能區域,大大增加了小區的文化品位。

  而這樣的商業開發,在無錫還有多個例子。盡管許多工業建築都逃不過被拆除的命運,但無錫在工業遺產保護利用過程中的經驗證明,如果將工業遺產當作彌足珍貴的文化財富而非包袱,可以兼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許,只要有足夠的智慧,善加利用,工業遺產保護和經濟發展不僅並不相悖,還可以因此植入歷史文化的元素,給現代生活增光添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