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保護展示大遺址:讓歷史“活”起來

保護展示大遺址:讓歷史“活”起來

日期:2016/12/14 11:52:0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作為十三朝古都,洛陽最為鮮明的名片之一便是厚重的歷史、豐富的遺跡。創刊20年來,關於洛陽文物歷史遺跡的報道屢屢占據頭條:20年前,洛陽尚沒有一項世界文化遺產;20年後,她已華麗轉身為全國唯一“雙申遺”城市,擁有6處遺址點、3個項目“入世”;20年前,洛陽市很多歷史遺跡深埋地底;20年後,她已建成多處大遺址保護展示工程,讓歷史“活”起來,並計劃打造“九大國家遺址公園”、“博物館之都”。

關鍵詞申遺

現狀|洛陽成唯一“雙申遺”城市,已有3張“世遺”名片

進入暑期,河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學生李紅光等人忙碌起來,他們參與了一項以絲綢之路為主題的暑期調研活動。如何從大學生的角度“解讀”絲綢之路與洛陽的關系,他們沒少費工夫,與各個遺址點負責人聯系、與文物專家聯系,並自己制作了關於絲綢之路的調查表。像李紅光這樣圍繞“絲路與洛陽”、“大運河與洛陽”做出專業或者非專業研究或調研的還有許多。

就在去年6月份,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新安漢函谷關遺址等洛陽市3處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的遺址點,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同時,洛陽市回洛倉遺址和含嘉倉遺址作為中國大運河的遺址點,雙雙入選。洛陽市一時“大熱”,成為全國唯一一個參與“雙申遺”的城市。

回洛倉遺址內一個個巨型糧倉整齊排列

就此,洛陽市已有6處遺址點、3個項目“入世”;河南省世界文化遺產的名片則增至5個,其中,“大運河”涉及河南7處遺產點,“絲綢之路”涉及河南4處遺產點。

往昔|龍門石窟入選“世遺”,結束河南省“世遺空白史”

“世遺”是一座城市甚至是一個國家的光榮,洛陽市乃至河南省第一個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項目在哪裡?相關部門為此作出了多少努力?翻開發黃的《大河報》,時間回到20年前。

1995年,《大河報》創刊,彼時,中國已經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整10年;從1987年長城作為中國首個入選“世遺”的項目以來,截至1995年,中國已經有明清皇宮、莫高窟、秦始皇陵等十數個項目入選。作為文物大省、十三朝古都,河南省、洛陽市在申遺方面,依然是空白。

但這段空白史止於2000年。當年11月30日上午9時17分,洛陽市市政府辦公室的電話鈴聲響起,喜訊終於從澳大利亞凱恩斯傳來:洛陽龍門石窟被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龍門石窟

關於龍門石窟申遺的進展,《大河報》曾於2000年前後以《龍門之美迷煞“挑刺老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代表昨日對龍門評估檢查》等多篇連續跟蹤報道做出詳細記錄。

如今的龍門石窟早已成為頗具國際范兒的5A景區,拋一組報紙中記錄的數據,感受一下洛陽當年為申遺做出的努力:根據聯合國要求,洛陽龍門石窟保護區內有93處不協調的建(構)築物,其中,龍門石窟北出入口大三角改造工程,是洛陽市重點工程的重中之重。為確保龍門石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洛陽市委、市政府決定拆遷的房屋面積近12萬平方米,涉及503戶農民及商戶、13家國有單位。

關鍵詞遺址保護

現狀|寧可繞行,也要為千年遺址“讓路”

7月15日起,定鼎南路部分路段封閉,過往車輛須通行環線道路。被封閉起來的路段,是隋唐洛陽城應天門遺址,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即將開建。

除了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作為十三朝古都,洛陽市近年來發現的重要遺址越來越多,如何讓埋藏在地底的遺址“活”起來?打造國家遺址公園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種方式。應天門作為隋唐洛陽城宮城遺址的重要部分,在經過多方探討、研究後,終於開建。

應天門遺址

近年來,已經建成並開放的保護展示工程也越來越多,往北,距離應天門遺址不遠的天堂遺址保護展示工程、明堂遺址保護展示工程等已先後對外開放;往南,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已經作為博物館對外開放多年,這些保護展示工程像一顆顆明珠,將洛陽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逐漸串聯起來,向後人展示。

在今年召開的全市文物工作會議上,洛陽市文物局提出建設“九大國家遺址公園”的目標,包括隋唐洛陽城宮城遺址公園、漢魏故城宮城區遺址公園、古代倉城遺址公園、二裡頭遺址公園等。

往昔|洛陽全面啟動大遺址保護

“大遺址”始見於1997年的《關於加強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十一五”期間,我國有100個大遺址項目進入文化發展規劃,以長城、大運河、絲綢之路新疆段和西安片區、洛陽片區三線兩片等形成大遺址保護的核心區。從那以後,大遺址保護就成為洛陽文物工作的一項“重頭戲”。

定鼎門遺址

本報2007年3月曾對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奠基做出報道,這標志著洛陽大遺址保護工程全面啟動。從2005年開始,國家每年拿出2.5億元專項資金,加大對全國大遺址的保護力度,並首批確定了36處大遺址作為保護重點,洛陽二裡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漢魏故城遺址、邙山陵墓群等5處大遺址名列其中。從那以後,古都洛陽就圍繞著這些大遺址,做出多個高標准、高質量的大遺址保護展示工程。

關鍵詞博物館

現狀|51家博物館,數量居全省首位

晚上一有時間,家住洛陽市西工區的孟先生就會帶著女兒來到周王城廣場納涼,聽老人們在紫籐花下唱戲或者紅歌;再看看少年們拿著巨大的毛筆蘸著清水,在地板上行雲流水地寫下唐詩宋詞;人老心不老的大媽們在廣場中央跳起廣場舞,所有人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距離廣場不遠,是天子駕六博物館,那裡展示的是洛陽璀璨的歷史文化,也是十三朝古都重要印記之一。

包括天子駕六博物館,截至目前,洛陽市已經擁有各類博物館達51家,數量位居全省首位。其中,前幾年興起了民辦博物館熱,洛陽市各種收藏達人輩出,先後有34家民辦博物館獲得省文物局批示。打造“博物館之都”,已經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成為洛陽市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目標。

往昔|在城建與古墓保護之間,曾經艱難抉擇

13年前,周王城廣場原本沒有,天子駕六博物館也不存在。在城建與古墓保護之間,曾進行過艱難抉擇,本報2001年12月14日A06版等先後對那段過往進行過報道。

天子駕六博物館

當時,在洛陽城區的心髒地帶,現在的周王城廣場,原本計劃興建一座規模龐大的城市廣場——集行政、交通、文化與游樂於一體的“河洛文化廣場”。在建設過程中的考古鑽探和發掘中,考古人員意外發現了極為重要的古文化遺存:397座東周墓葬和18座馬車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大型東周馬車坑中,“天子駕六”驚世出土。這一發現,更增加了洛陽歷史文化的“厚度”。由此,如何建設全新的“河洛文化廣場”的爭論也越來越凸顯出來。“河洛文化廣場”是否繼續建設?市民、文物專家、建設部門眾說紛纭,最終,洛陽市政府部門明確表示,為保護東周王陵區,將徹底改變廣場原建設方案。隨後,文化廣場變身周王城廣場,對於重要遺存“天子駕六”,則為其量身打造了一座博物館。

(文章來源:《大河報》2015年8月5日,作者:段偉朵 牛潔 王亞鴿)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