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古窯遺韻彩陶源

古窯遺韻彩陶源

日期:2016/12/14 18:40:16      編輯:古代建築史
    農村,總以自然生態與純樸風俗取勝,如果一個村子有了上千年的窯文化,那便足以與眾不同了。

    這就是長沙市望城區的彩陶源村。寬闊的柏油馬路,精致的游道,古典的路燈,風車、水車、棧道與清澈的溪水交相輝映;覺華寶塔、遺跡館、體驗館、博物館,再現了大唐盛世的風采。

    清澈的彩陶溪,自東向西穿村而過,蜿蜒鋪開一幅靈動飄逸的“十裡畫軸”,18座風格古典的廊橋棧道搭建在溪面上,緩緩轉動的大水車點綴其中,兩岸白牆青瓦的民居錯落有致。

    彩陶源,美在風景,更美在文化。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的發源地“長沙銅官窯”,便位於彩陶源村沿湘江一帶。

    銅官窯始於初唐,興於中唐,是當今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民窯。它首創釉下多彩和陶瓷裝飾藝術,是世界陶瓷史上的裡程碑。上世紀50年代,村裡屢次發現彩瓷片,經勘探確認是唐至五代時期一處不見文獻記載的民辦窯場。上世紀80年代,遺址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銅官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村干部蔡其引領記者,見識了這份厚重的陶文化。展出的銅官窯瓷器219件,有壺、瓶、杯、盤、碗、燈,還有生動可愛的鳥、獅、豬、魚和青蛙等。遺址公園還提供陶藝吧,讓游客可體驗一把玩泥巴做陶瓷的趣味。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這首生活氣息濃郁的唐代瓷器題詩,便出土於長沙銅官窯窯址,作者可能是陶工自己創作或當時流行的裡巷歌謠,這是一千多年前彩陶村人對美的追求。

    今天的彩陶源村,同樣在追求著美好的生活,建設著兩型村莊。

    銅官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成為彩陶源村兩型建設的典范,依照少砍、少挖、少拆、少建的理念,利用豐富的自然山水和文化景觀優勢,將唐風、唐俗、唐居等元素融入建設中。除對100多棟民居按照“唐村”風格保留改造外,公園主體建築,如譚家坡遺跡館、石渚坪廣場等,都是依山就勢建設的,尤其是石渚坪廣場,為節約土地和建築材料,巧妙地利用湘江大堤地表高差,采用地埋式修建,牆面用植物覆蓋,是集鄉村快餐、咖啡廳、停車庫、游客服務中心於一體的多功能“綠色”建築。此外,公園還使用人工濕地系統處理污水、節能路燈照明、地源熱泵系統供熱、環保車接送游客,實現了低污染、低能耗。

    彩陶源村還建設了垃圾中轉站和再生資源回收站,實現了垃圾的分類減量與回收利用,旅游環境和旅游功能逐步優化。

    如今,村裡有了農家樂、家庭旅館、旅游商品市場,仿唐陶瓷制品和湘繡制品成為當地的特色旅游產品。彩陶源村已是集歷史文化旅游、鄉村旅游和生態旅游於一體的旅游勝地。

    彩陶源,這個村子生動的名字,承載著村莊厚重的歷史,也投射著村子絢麗的現實。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