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歲龔灘古鎮提前謝幕 古屋搬遷等待重生
日期:2016/12/16 18:45:39   編輯:古代建築直到中午,雨還未見停歇。這讓49歲的盧茂武和同在羅家巖頂上守候、進行群眾性監測的兩位居民也十分擔心。
頭懸危巖古鎮拆遷
從3月24日起,盧茂武等6人就開始在5萬余噸危巖體的山頂上,輪流值班。
“我們家也在危巖威脅之下。”盧茂武說,他家共4口人,所住的100多平方米木屋已有數百年歷史。現在,他們已搬到鎮農貿市場邊一套60來平方米的房屋裡暫時租住。
每年1000余元租金讓盧有些心痛。他期盼著遷到下游兩公裡處小銀灘的新家,早日復建完工。
自蜀漢開始,龔灘古鎮在歷史長河中已走過1700多年悠悠歲月。吊腳樓、青石板、險要的絕壁,如今已成為我國現存山地古鎮中不可多見的精品。
新華社區黨支書羅曉波說,龔灘古鎮全部位於新華社區范圍內。今年7月,彭水電站開始蓄水後,原始古建築本來還能留存四分之一(其余四分之三在小銀灘原樣重建),但受羅家巖危巖體威脅,剩下的古建築也只能全部拆遷,時間緊迫。
古屋搬遷等待“重生”
因水電站蓄水和危巖體威脅,在“重慶歷史文化名鎮”中排位第一的龔灘古鎮,正在我們眼前加速消失。
轉角店、半邊倉、木王客棧,這些昔日龔灘古鎮的特色小店,已全部關門謝客。拆遷隊忙著與房屋主人商議價格,然後迅速將古屋化整為零,搬走儲存,等待著新鎮基礎完工後“重生”。
恬淡舒適的古鎮,從未顯得如此步履匆匆。
雖然古鎮特色小吃“綠豆粉”的主人,仍按照幾百年來的傳統工藝,不緊不慢地做著自己的粉;雖然著名的冉家大院仍用滿牆照片、大紅燈籠、金黃玉米展示著烏江特色,主人顧自包著餃子;雖然楊家客棧仍用老蔭茶,款待著最後一批客人;但街上隨處可見的工人和背著行李、家具的原居民已經宣告:
1700年的古鎮就此謝幕! (記者劉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