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祠堂文化簡介_祠堂的基本結構

祠堂文化簡介_祠堂的基本結構

日期:2016/12/14 22:01:06      編輯:古代建築史
以同宗同族為代表的祠堂文化是獲得文化歸屬感與共享感的直接媒介,對於海外移民與祖國家鄉的關系,對於海峽兩岸的文化認同和歸屬,具有現實意義與歷史意義。 傳統的祠堂文化,既是權利的網絡空間,更是個多維的文化空間。祠堂文化與書院文化、家廟族府、地方廟宇文化等建構起地域性文化的立體形態。 祠堂文化讓身在異鄉的海內外宗親記得住鄉愁,是海內外宗親扯不斷的根。  祠堂文化 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過對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親關系的延續為紐帶,把整個家族成員聯系起來,並形成宗族內部的凝聚力和親和力。在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中,鄉風文明建設是其中的重要方面,祠堂代表著一個家族的祖先,蘊藏著一種質樸的精神動力。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祠堂有多種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孫平時有辦理婚、喪、壽、喜等事時,便利用這些寬廣的祠堂以作為活動之用。另外,族親們有時為了商議族內的重要事務,也利用祠堂作為會聚場所。它也可以說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為家族的社交場所;有的宗祠附設學校,族人子弟就在這裡上學。

 

祠堂 - 祠堂

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潮汕人歷來重視祠堂的建築,這是一種“懷抱祖德”、“慎終追遠”、也是後代人“飲水思源”、“報本返始”的一種孝思表現。

祠堂有多種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孫平時有辦理婚、喪、壽、喜等事時,便利用這些寬廣的祠堂以作為活動之用。另外,族親們有時為了商議族內的重要事務,也利用祠堂作為會聚場所。

祠堂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裡,家族觀念相當深刻,往往一個村落就生活著一個姓的一個家族或者幾個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廟祭祀祖先。這種家廟一般稱作“祠堂”,其中有宗祠 、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於漢代,當時祠堂均建於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禮》立祠堂之制,從此稱家廟為祠堂。當時修建祠堂有等級之限,民間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許民間皆聯宗立廟”,後來倒是做過皇帝或封侯過的姓氏才可稱“家廟”,其余稱宗祠。

   祠堂除了用來供奉和祭祀祖先,還具有多種用處。祠堂也是族長行使族權的地方,凡族人違反族規,則在這裡被教育和受到處理,直至驅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說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為家族的社交場所;有的宗祠附設學校,族人子弟就在這裡上學。正因為這樣,祠堂建築一般都比民宅規模大、質量好,越有權勢和財勢的家族,他們的祠堂往往越講究,高大的廳堂、精致的雕飾、上等的用材,成為這個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種象征了。祠堂多數都有堂號,堂號由族人或外姓書法高手所書,制成金字匾高掛於正廳,旁邊另掛有姓氏淵源、族人榮耀、婦女貞潔等匾額,講究的還配有聯對。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內的匾額之規格和數量都是族人顯耀的資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桿石,表明族人得過功名。一般來說,祠堂一姓一祠,舊時族規甚嚴,別說是外姓,就是族內婦女或未成年兒童,平時也不許擅自入內,否則要受重罰。

解放後特別是60年代的運動,祠堂基本都被推倒砸爛或改造成了辦公場所等。祖宗排位包括有些藏於其中的家譜等皆被焚燒破壞,後世之人不知祠堂為何、作何之用者比比皆是。痛心之余,徽州(今安徽省黃山市及宣城市績溪縣和江西省婺源縣)等少數地區由於交通不便等某些原因,部分祠堂得以保存,甚慰。

祠堂文化

祠堂 - 基本結構

潮汕祠堂的基本結構,有兩廳夾一庭的兩進式和三廳兩庭的三進式兩種。其建築系統地運用木雕、石雕、嵌瓷這三大潮汕建築工藝,裝飾豪華,富麗堂皇,雄偉壯觀,具有一定的欣賞價值。潮汕祠堂還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如普寧市西社鄉永思堂存有民國修建碑記,從中可以了解該祖源流及世系輩序,這對研究該簇歷史有很大的幫助。澄海市後溪鄉芳莊堂,堂正中入門有一祖墓,這一現象在潮汕是極其罕見的。

  祠堂的平面布局    祠堂建築平面布局,雖常因地形及用地限制發生變化,祠堂的建築風格各式各樣,建築規模多數在10到20間之間,個別大的祠堂有數十問,都是以較嚴肅的殿堂組成。大部分祠堂有高大的牆門、門樓、照壁、正殿、庑房、享堂等房屋建築,正廳兩側有廂房等建築。庭院植有樹木花草,莊嚴典雅。但總體上仍不外乎傳統的中軸對稱、縱深布局的方式。其縱向進深及橫向路數,隨祠堂規格、建造者財力及用地規模形態而變化,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單進、單路祠堂:

即由單座建築(享堂)構成的祠堂,如劉猛將祠、王绂、陸羽祠,這類祠堂數量較小,是一種簡式祠堂。

(二)兩進祠堂:

即由祠門、享堂構成的祠堂,兩側或由兩廂或廊道連接,近似民居院落,側翼有時設置祠丁居住的別院附房,如陶中丞祠、周敦頤祠,這是惠山鎮祠堂的主要模式之一。

(三)三進祠堂:

即由祠門、享堂、寢堂(或後樓)或祠門、二門(也可稱儀門,其後部有時有享堂設有戲台)、享堂構成的祠堂,側翼亦可能有祠丁居住的別院附房,前者如顧可久祠、薛中丞祠、周文恪公祠,後者如張中丞祠、原陸宣公祠,這也是惠鎮祠堂的主要模式之一。

(四)四進祠堂:

即由祠門或門樓、二門(也可稱儀門,其後部或有面向享堂的戲台)、享堂、後堂構成的祠堂,兩側可能有邊路,如原華孝子祠、春申君祠、揚四褒祠、昭忠祠,此類祠為敕建的官祠,規格較高由官方定期祭祀。

(五)三路四進式或邊路三進式

主軸線保持三進或四進,並有左、右兩路或一路,一進或二進式。如王恩绶祠,是平面布局為最完整的三路四進式;張中丞廟為兩路三進式(西路由許遠殿、魯班殿、垂花廳組成);邵寶祠為兩路三進式(有北路超然堂)。

以上幾類祠堂側路及後部均可能附有花園,筆者早在1993年與《無錫寄暢園》作者黃茂如總工談及惠山古代園林時,就注意到惠山祠堂群中出現的這一重要的祠堂園林群問題。如顧可久祠右部花園、張中丞祠後部花園、王恩绶祠右路花園、楊延俊右路花園。某些祠堂中路鑿有略具園林趣味的泮池水面,如華孝子祠、邵寶祠、唐文襄公祠等,泮池上加石梁平橋。其中陸宣公祠享堂與戲台間的院落較小,水池索性溢滿整個院落,成為幽深的水院,最為別致。以錢王祠的平面最密集。

一些在惠山山坡上利用山地建造的祠堂,如忠烈祠,進、路形式多變,序列更加優美。這類祠堂是建築規格很多、民間影響較大、祠內都配有戲台。但由於橫直街的拓寬,較多祠堂的祠門或門樓被拆除,使整條祠堂街的街景缺乏界面的變化。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