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記者從市文化部門獲悉,在我國第六個文化日來臨之際,國務院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市古鎮六坊雲龍舞榜上有名。記者獲悉,憑借歷史傳承時間長、造型獨特、舞蹈套路豐富等特點,短短幾年內,六坊雲龍舞先後進入市級、省級、國家級非遺名錄。
龍身長達53米需百人舞動
據獲得省級認證代表性傳承人蔡沾權介紹,起源於祈福驅邪的六坊雲龍已有300多年歷史。過去每年春節過後,六坊村就會舉行大型的舞雲龍活動,村裡近200名男性青壯年從村中祠堂請出雲龍。在雲龍舞巡游期間,當地百姓歡迎,每有雲龍到來,地處桑基魚塘地區的古鎮村民,白天會燃放鞭炮,晚上則會點燃桑枝照亮村路,敲鑼打鼓迎接雲龍,場面十分壯觀。
蔡沾權表示,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六坊雲龍舞就曾分別到香港參加慶祝抗戰勝利等演出。1948年六坊雲龍舞在澳門演出後,與孫中山元配夫人盧慕貞一起合照。記者了解到,解放之初與“文革”10年,六坊雲龍舞曾兩度停舞。近年來,隨著有關部門對非遺的重視,六坊雲龍舞開始重振雄風。
六坊雲龍的標准龍身從頭到尾長度為53米,是一般舞龍長度的2倍左右。因為雲龍比較長,因此一次需要23個人同時配合,因為每隔十幾二十分鐘就要換一撥人,每個位置需要三四個人輪流頂替,加上為舞龍打雜做後勤的人員,每次出動至少需要180人以上。
套路豐富入選“國字”名錄
“雲龍可以白天舞,也可以晚上舞,不過晚上效果更佳。”昨日,記者在六坊村看到,雲龍龍頭龍骨由竹子、木材、鐵絲等材料扎成,龍身則由布料印染成魚鱗狀再貼上銀色的反光膜。龍體裝上特制的蠟燭,入夜時分開始舞動,雲龍通體透亮,銀光閃閃,加上旁邊輔以雲彩等造型,有如在星空穿雲破霧般翻騰,故稱之為雲龍。加之在舞蹈時有八音班伴奏,雲彩、鯉魚、旗幡相隨左右出巡,聲勢非常浩大。
除了造型巨大、特別,記者獲悉,舞蹈的套路豐富、花式多是本次六坊雲龍打動評委進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的關鍵原因。78歲的蔡沾權和搭檔鄧勝洪等介紹,雲龍舞的套路包括雙珠出龍、雙飛蝴蝶、團龍、走龍雲、尋龍珠、舔龍柱等14種。
扎造技術與時俱進,興趣班開進村小學
據悉,因為雲龍龍身巨大,過去都頭、身、尾由不同人家分工扎做,而且世代相傳,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工藝有了改進,用輕巧的材料取代竹子鐵絲等。身在燈都古鎮,六坊雲龍身點的蠟燭也改換成發光的燈泡。
“舞龍是個體力活,還很需要時間學,老一輩傳承人都年紀大了,怕這項技術失傳。”據六坊村村委會主任侯耀名介紹,隨著近年來有關部門對非遺項目的重視,六坊雲龍舞作為興趣班開進了村小學,家長也十分支持,目前已有50多個孩子參加過訓練。
背景資料
國務院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191項,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共164項。其中,古鎮六坊雲龍屬擴展項目名錄中的傳統舞蹈類中的一個項目。此前,我市已有中山鹹水歌、小榄菊花會、醉龍舞、崖口飄色、沙溪涼茶5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