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蘭州的官立書院

蘭州的官立書院

日期:2016/12/14 18:44:26      編輯:古代建築史

蘭州的官立書院

五泉書院

    山即是空,水即是空,花花草草亦即是空,到此恍然空諸所有;天不可說,地不可說,人人物物都不可說,既然如此說個什麼。——題《五泉書院》

    劉爾炘(1865-1931),近代著名學者。字又寬,號果齋、五泉山人。甘肅蘭州人。光緒乙丑科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編修,應聘為五泉書院講席,教學上嚴於督導,循循善誘,深受生徒的尊敬。他造福鄉梓,為發展甘肅的文化教育事業,傾注了大半生的心血。辛亥革命後任甘肅省臨時議會副議長,曾經管文教慈善福利社團,後潛心撰寫學術專著。1928年11月起分別派為豫陝甘及行政院赈災委員會委員。

    地方書院的淵源

    書院之名始於唐代,宋代以後書院在全國盛行,白鹿、石鼓(一說為嵩陽)、睢陽、岳麓為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

    甘肅最早的書院是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由段堅在蘭州段家台創設的。段堅聚徒闡揚理學,後人稱此書院為容思書院。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書院之風在甘肅境內興盛,至清末,甘肅境內設置了書院幾十所,經濟發達的州、縣不僅設置州、縣立書院,而且設有鄉立書院。

    書院一般設山長和監院。山長也稱掌院、院長、主講,負責書院的組織管理工作。監院管理書院的財務、圖書、生徒膏火獎賞,協助山長管理書院的日常事務及督導諸生課讀等。此外,在諸生中選擇品學兼優者充任齋長,以協助督促諸生課讀,是溝通山長與生徒的聯系人。

    書院課目一般設經學、史學、對偶聲律、書法等幾門。諸生須按山長的進度要求攻讀,疑難問題由山長講解。山長對諸生嚴加考課,對不能如期完成功課者,隨時懲處。

    異地保護的書院古建築

    五泉書院現在坐落於雁灘公園的北前段,是蘭州府立書院,與省立蘭山、求古和縣立皋蘭書院並稱蘭州四大書院。創自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1998年通渭路拓建,為保護好文物古跡,經市政府審議批准,將書院中講堂、明道廳等主要建築遷至雁灘公園。興工於1999年9月,歷時三年,至2001年10月告竣。占地面積2001平方米,建築面積628.79平方米。

    蘭州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鄧明先生告訴記者,五泉書院是蘭州府官立書院。舊址在城關區賢後街東口北端,現屬賢後街2號,通渭路221號、223號、225號。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甘肅布政使屠之申,蘭州在籍翰林秦維岳利用宮後街官署建立五泉書院。鹹豐八年(1858年)知府栗垣、同治十二年(1873年)知府鐵珊重修。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為蘭州府中學堂。1912年改為蘭山觀察使署。1919年改為蘭山道署。1928年榆中進士楊巨川改為五泉圖書館。這是蘭州僅存的異地保護完好的書院古建築。

    官辦民助

    關於五泉書院的建築風格,據鄧明先生考證,為坐北朝南並列三組建築,中依次為牌坊、儀門、照壁、大門、講堂、退省齋、明道樓,東西廂房為學生齋房。東西兩側各為三進四合院。西院中間一進上房山長居住,東院第一進上房監院居住。大門內小屋二間院夫居住。

    五泉書院設山長1名,修金160兩。薪水每月4兩,聘金4兩,節儀如之。設監院1名,薪水40兩;書辦1名,紙筆費15兩;門斗2名,工食銀各10兩。現在我們從山長到一般工人的薪水收入情況看,五泉書院與省立書院還是有著相當的差距。這與其辦學規模、就讀學子數量有著直接的關系。為了維持辦學,當時曾有眾多名流士紳為書院捐款助學。據史料記載,布政使屠之申等官員捐銀4500兩,秦維岳率蘭州紳士捐銀1544兩,發商生息作為書院經費。

    五泉書院的招考范圍也僅限於蘭州府六屬,包括狄道州(今臨洮縣)、河州(今臨夏州)、皋蘭縣(今蘭州市城關區、七裡河區、西固區、安寧區及皋蘭縣)、金縣(今榆中縣)、渭源縣、靖遠縣生員、童生入院肄業,以考取舉人或進學(獲得生員資格)。設生員正課生10名,每名每月給膏火銀1兩2錢、副課生10名,每名每月給膏火銀8錢;童生正課生10名,每名每月給膏火銀1兩,副課生15名,每月每名給膏火銀6錢。

推薦閱讀:

荊州南平文廟

山西姬氏民居

品讀中國皇城的千年滄桑

羅馬 不拆之城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