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追憶葫蘆口的文化蘊藏

追憶葫蘆口的文化蘊藏

日期:2016/12/14 9:47:07      編輯:古代建築史
    小時候讀了張天翼的童話故事《寶葫蘆的秘密》後常常想入非非。倘若自己也有個神奇的寶葫蘆,該是多麼的幸運。
    常德城裡有個地形像葫蘆,人稱“葫蘆口”的地方。它東臨武陵路銅鑼灣,西貼新西街華西小區,北起建設路,南與鐵家橋巷交匯。著名文學家丁玲和母親蔣勝眉曾居住在這個交匯處。從這裡沿著“葫蘆口巷”往北走,迎面有家“老武快餐店”,它就是赫赫有名的寶葫蘆的“口”。
    葫蘆口裡小巷、便道比比皆是,彎彎曲曲,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有的還需要側身而過。它的西北面有個連通建設路的出口。一邊是新村居委會,另一邊是“9·1”張君特大銀行搶竊案事發點,古代這裡是古城牆的斗門,斗門連通海蟾翁(劉海原型)贊譽的城內玉帶河與波光粼粼的護城河。它的另一個出口穿過“新村巷”後直通武陵路(原興街口)。它與對面的四眼井街形成不起眼的十字街,從前稱它為“文昌廟十字街”。
    葫蘆口中心有座全用木材圍合成天井的“日”字型特大院落藏在深閨不示人。它從裡到外用木板隔成一間間只有18平方米的小房間。它是建國初期由人民政府建造,用來安置供養革命烈士特困遺屬的地方。如今這裡仍保留著許多昔日市井文化的精華和古樸淳厚的風情特色。雖然住戶之間僅隔一層薄薄的木板“雞犬相聞”,但鄰裡間相濡以沐、其樂融融。夏天在走道上有人搬出老古董竹床或帆布睡椅,下面點著又粗又長的“蚊煙香”,搖著蒲扇納涼聊天;冬天屋子裡有人圍著煤爐子烘火;春節將至時仍有人用舊報紙或白紙裱糊房間的板壁,貼上幾幅明星照後房屋內耳目一新。
    拂去歷史的塵埃,探究這個葫蘆裡從前裝過什麼“藥”,得首先從方志中尋根溯源。展開薄如蟬翼的清同治《常德府城圖》真跡後見到了“葫蘆口”大名。它兩側是“金家巷”、“柑子園”,後面是古城牆,前面是“朗江署(書)院”。清同治《武陵縣志》記載:慈雲庵“縣西城斗門側”;小關廟“在小西門內”;小文昌廟“小西門內,嘉慶十二年補修”。由此可知葫蘆口內有“慈雲庵”、小“關廟”,東側有小“文昌廟”。證明當年的葫蘆口裡融合了儒、釋、道的宗教文化精華。
    葫蘆口前由“乾隆十六年知府雷暢,知縣李際隆創建”的朗江書院(軍分區西北部)傳承了湖湘文化的精髓。原長沙岳麓書院山長(院長)羅典以及著名學者張九镒、杜癢、戴世泰都先後擔任過書院山長。這裡是國學大師講經論道,傳播自己的學術成果,政治主張,從事私人講學的場所。在講學中注重“經世致用”,不就范八股,強調“堅定德性、明習時務”,“非專衡文,當以育才為本”。存在時間長達130余年,培育了大批人才。或出仕為守令,守職奉公,或學有成就,著文以傳後世。彰顯了“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辛亥革命後,在新文化定位下的朗江書院舊址上成立了現代教育“常德縣中”,遷往德山後就是現今的市二中。1938年中共湖南省工委“心憂天下”,以省文化界抗敵後援會名義派遣“一致抗敵流動宣傳隊(一致劇社)”來到常德,他們住在原朗江書院門前的破陋火神廟裡,每天走上街頭演戲劇,唱抗日歌曲,繪壁畫,寫標語喚起民眾抗日救亡。常德解放後這裡又是“常德專署財經干部訓練班”。為新中國輸送了大批財經人才。
    1943年冬,日寇侵犯常德。常德大血戰演繹了中華民族血染的風采,當時的文昌廟十字街是興街口中央銀行(軍分區對面)內57師司令部的最後一道防線,只要突破此防線100米即到司令部大門口。日寇向十字街施放毒氣,組織十幾次波狀沖鋒均被擊退,日寇第一二0聯隊長和爾基隆被擊斃。在戰斗的最後階段,我七0一團機槍一連連長何叔良帶領12名戰士死守葫蘆口內慈雲庵,最後僅剩傳令兵1人。這時敵人利用牆壁射孔向屋內射擊,何連長從樓上窗口往外扔下手榴彈炸死5名敵人後只身突圍。這場大血戰鑄造了經世愛國、永不磨滅、光照千秋的中華民族之魂。
    葫蘆口在抗日時期幾乎夷為平地。從戰後到常德解放的4年期間修復的房屋不多。1953年人民政府在慈雲庵舊址修建“日”字型特大院落時,又在小關廟舊址修建了一批磚牆平房命名為“新村”。解決了有特殊困難的軍烈屬住房困難。1994年這些房屋拆除後建成了銀行宿捨區。
    葫蘆口蘊藏有厚重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是一處頗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打造新型業態價值。葫蘆口將是城市建設棚戶區改造的新亮點。經過消防隱患整改,建造常德特色文化泛展覽街區後,葫蘆口將是常德的神奇寶葫蘆,是城區最具魅力的文化符號之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