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古鎮明清建築多青瓦黃牆 飛龍翹角 吉祥葫蘆花格落地長窗
日期:2016/12/15 1:32:0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朱家角琉璃瓦鎮位於上海市青浦區中南部,緊靠澱山湖風景區。東臨西大盈與環城分界,西瀕澱山湖與大觀園風景區隔湖相望,南與沈巷鎮為鄰(2001年與之合並),北與江蘇省昆山市澱山湖鎮接壤。朱家角鎮東距青浦鎮6公裡,上海市中心48公裡。
朱家角之地,大約成陸於7000年前,澱山湖底發現有新石器時代至春秋戰國時代的遺物。唐朝以前分別隸屬於由拳縣、婁縣、嘉興縣、信義縣、昆山縣。唐天寶十年(751年),分屬於華亭縣、昆山縣。宋元時期漸成小集鎮,名朱家村。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分屬於華亭縣、上海縣、昆山縣。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分屬於青浦縣、昆山縣。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遂成大鎮,改名珠街閣,又名珠溪,俗稱角裡。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稱珠裡,下轄五十保一區之二十五圖、三區之十一圖,圖正為地方行政長官。
朱家角地區已形成集市,後因水運方便,商業日盛,逐漸形成集鎮,至明萬歷年間遂成繁榮大鎮。清代以後,成為青浦縣西部的貿易中心。至清末民初,商業之盛已列青浦縣之首,為周圍四鄉百裡農副產品集散地。宋如林在清嘉慶《珠裡小志》序中描述道:“今珠裡為青溪一隅,煙火千家, 北接昆山,南連谷水,其街衢綿亘,商販交通,水木清華,文儒輩出……過是裡者,群羨讓耕、讓畔之風猶古,而比戶弦歌不辍也。雖高陽裡、冠蓋裡媲美可也。
明代琉璃瓦中葉,就因盛產棉布名聞四鄉,紡紗織布成為家庭主要手工業,農家“工紡織者十之九”。清代,鎮上各種手工業店鋪、作坊、工場林立,且較具規模。民國時期,開設有造船業、水木業20余家。至解放初,鎮上還有鐵鋪等手工作坊133家,涉及26個行業。朱家角鎮工業起始於清末,機器碾米廠、油坊紛紛建立,糧油加工業迅速發展。
朱家角鎮地處江、浙、滬交界處,為青浦、昆山、松江、吳江、嘉善五區(市)毗鄰之中心,歷來為江、浙、滬兩省一市重要集鎮之一。民國時期,三縣聯防指揮部等許多重要機構都設在這裡。
朱家角鎮教育事業比較發達,明代就辦有書院、義塾等,清代以後,興建眾多學堂。民國時期開始興辦中學。解放後,不僅普通教育有了很大發展,而且在幼兒教育、中等專業、職業技術教育、特殊教育及業余教育等方面都有較大進展。20世紀80年代後,上海市佛教協會幾次修繕擴建,現占地面積38.5畝,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氣勢恢宏,香客盈門,已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因處澱山湖畔,風景秀麗,交通便捷,善男信女遍及海內外。另外,還有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都在朱家角鎮建活動場所。建於清鹹豐十年(1860年)的天主教“耶稣升天堂”是青浦縣有影響的重要教堂之一,民國34年(1945年)成為公堂,直屬上海教區,並轄金澤等地6所小堂。
名鎮朱家角迷人的自然風光,在一山一湖。真山真水顯現出江南水鄉之特色,山名叫澱山,山雖不高,名氣極大,為浙西天目余脈,此山為始,如登山望湖,有“澱峰晚照”一景可賞。名鎮朱家角更迷人、更具古鎮特色的人文景觀,是一橋、一街、一寺、一廟、一廳、一館、二園、三灣、二十六弄。如果說九百歲的水鎮周莊小巧精致、似小家碧玉,而千年古鎮朱家角則具氣勢磅礴、大家閨秀的風采。首先朱家角古鎮面積達1.5平方公裡,為周莊面積的三倍多,家大,自然游玩的地方就多,漕港河將朱家角分成兩半,北岸井亭港,南岸北大街,兩岸遍布蜿蜒曲折的小巷,花崗巖石的街面,青磚黛瓦的明清建築及眾多的歷史遺跡。
一廟,是城隍廟,已有200多年歷史的城隍廟,青瓦黃牆,飛龍翹角,吉祥葫蘆,花格落地長窗,呈現古意盎然、香煙袅繞、肅穆壯麗的景象。其中“斗拱戲台”、“木刻橫梁”及“中堂畫軸”(現已廢)被稱為城隍廟“三寶”,十分罕見。一館,即是“王昶紀念館”,展出清代乾隆十九年進士、刑部右侍郎,稱為“吳中七子”的王昶的蠟人蠟像、詩字畫、碑刻、織布機、老式床等近百件實物展品,內容豐富,史料翔實,品位極高。名鎮朱家角迷人之處還有是世人皆知的“三多”,就是名人多,明清建築多,河埠、纜石、茶館多。
其次,深宅大院琉璃瓦明清建築多。歷史上許多富貴人家和文人雅士在此建園造宅,全鎮古宅建築有四、五百處之多,風火牆、石庫門、牆門人家隨處可見。“三泖漁莊”、“王昶故居”、“福履綏祉”,還有席氏廳堂、陸氏世家、陳蓮舫故居、仲家廳堂等數十處,還有無數沿街明清建築,飛檐翹角,黛瓦粉牆,明清風格組成一幅明清水墨畫卷。
二十六弄,實際是朱家角的古弄何止26條,每街每路都有弄,路通街,街通弄,弄通弄,形成網絡式棋盤格局,朱家角的古弄幽巷又以多、古、奇、深,名聞遐迩,這在一般江南其他古鎮上是不能相比的。穿弄走巷,如入迷魂陣,趣味無窮,尋古探幽,領略北方胡同式的情趣,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