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文明高超的制陶技術,間接推動了房屋建材的大改革,也推動了夏朝的建築。在夏朝之前,不論是半穴居、干欄屋或者皇帝發明的合宮,其屋頂皆以茅草混合樹葉、草莖土或黏土做成,其材料並不能完全有效阻隔風雨霜雪的侵襲,且室內空氣質量也變得較差。
這些缺點在磚瓦建材發明後被完全改善,根據《古史考》記錄“夏禹時,烏曹作'磚’”,《本草綱目》記錄“夏桀,始以泥坯燒作'瓦’”可得,磚瓦在夏朝已使用在建築上。
與此同時,夏朝的建築還有一個重大成就,就是建造城池與開鑿溝洫。城池有御敵護城之作用,溝洫有給水排水之功能,實為現代化城市之先驅。
西周建築易經使用瓦,建築中使用木結構和封閉式的有中軸線的院落式布局的特點。種種跡象表明,在後世逐漸完善起來的中國古建築的特征至少在西周時期易經具有雛形了。
成書於春秋末葉的《考工記》,追述了周代營造制度。書中記載,營造都城的時候,要規劃成方形,每個方向長九裡,各開三座城門;城中縱橫垂直交錯九條達到,城內左邊(東部)為太廟,右邊(西部)為社稷壇,前面(南部)為皇城,後面(北部)為集市。這些記述對西漢以後各朝代(尤其是元明清三代)的規劃產生了重要影響。。
始建於春秋時期,完成於戰國時期的齊長城,西起黃河河畔,東至黃海海濱,迤逦山東十三縣,長達千余裡。
秦漢的統一促進了中原與吳楚建築文化的交流,建築規模更為宏大,組合更為多樣。 秦漢建築類型以都城、宮殿、祭祀建築(禮制建築)和陵墓為主,到漢末,又出現了佛教建築。
都城規劃由西周的規矩對稱,經春秋戰國向自由格局揍變,又逐漸回歸於規整,到漢末以曹操邺城為標志,已完成了這一過程。宮殿結貪官苑,規模巨大。
祭祀建築是漢代的重要建築類型,其主體仍為春秋戰國以來盛行的高台建築,呈團塊狀,取十字軸線對稱組合,尺度巨大,形象突出,追求象征涵義。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生產的發展比較緩慢,在建築上也不及兩漢期間有那樣多生動的創造和革新。但是,由於佛教的傳入引起了佛教建築的發展,高層佛塔出現了,並帶來了印度、中亞一帶的雕刻、繪畫藝術,不僅使中國的石窟、佛像、壁畫等有了巨大發展,而且也影響到建築藝術,使漢代比較質樸的建築風格,變得更為成熟、圓淳。
魏晉南北朝建築細節有明顯的“胡化”傾向。南朝蕭景墓石柱,流露出古希臘柱式的風格。
嵩岳寺塔位於鄭州登封市城西北5公裡處。初建於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頂重修於唐。該塔歷經1400多年風雨侵蝕,仍巍然屹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也是全國古塔中的孤例。嵩岳寺塔為磚築密檐式塔,也是中國唯一的一座十二邊形塔。
隋代創建了大興(長安)和東都(洛陽)兩座有完整規劃、規模宏偉的都城。隋建東都,吸收南朝建康的優點,把南朝先進的規劃和建築技術引入北方,促進了建築的發展。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建於公元605年距今1400多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3月8日邢台發生7.6級地震,趙州橋距離震中只有40多公裡,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4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
四門塔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全石結構佛教塔,全以青石砌成,是中國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單層庭閣式石塔,也是現存最早的亭式塔。建於隋大業七年(611),距今已有1400年了。
唐懲於隋亡教訓,建國之初在宮室建設上較為謹慎,宮室沿用隋代之舊,新建離宮用草頂。唐代為控制建築規模,訂立了法規,稱《營繕令》,其中規定哪一等級的官吏可以建什麼規模的房屋,使用什麼樣的裝飾,在居宅上表現出尊卑貴賤的關系。隋唐大規模建設也促進其建築的標准化、模數化。
南禅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位於山西省五台縣城西南22千米的李家莊。始建年代不詳,重建於唐建中三年(782)。宋、明、清時期經過多次修葺,1973年又進行了復原性整修,恢復了唐代殿宇建築出檐深遠的渾樸豪放面貌。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歷史悠久,有“亞洲佛光”之稱。寺內正殿即東大殿,僅次於建於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台縣南禅寺正殿,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居第二。佛光寺的唐代建築、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被人們稱為“四絕”。
廣仁王廟,俗稱其為“五龍廟”。正殿坐北向南,為唐大和五年(831)建造,五開間四架椽進深三間,平面呈長方形,單檐歇山頂,柱頭斗拱為五鋪雙抄偷心造,各種斗欹部的幽度極深。殿內無柱,梁架全部露明。整個建築結構簡練,古樸雄渾,顯示了唐代建築風格。
天台庵位於平順縣城東北25公裡處的壇形孤山上,始建於唐末天佑四年(907年),庵院的規模並不大,由於它是目前僅存的四座唐代木結構的古建築之一。
公元662年,唐高宗在長安東北方的高地上興建新宮大明宮。這是唐代所建最大的宮殿,比現存的北京明清紫禁城大四十四倍。
明堂原為隋炀帝時所建的乾陽殿,後經四次被毀,四次修建,先後九次易名。唐睿宗垂拱三年( 687 年)二月,武則天下诏拆除了正殿乾元殿,於其地造明堂,初號“萬象神宮”。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 696 年)三月,明堂被毀之後的第二年,重新建造的明堂重新落成,重建後曰“通天宮”。
大雁塔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的大慈恩寺內。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
宋代的建築師、木匠、技工、工程師、斗栱體系、建築構造與造型技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建築方式也日漸趨向系統化與模塊化,為了增強室內的空間與采光度,采用了減柱法和移柱法,梁柱上碩大雄厚的斗拱鋪作層數增多,更出現了不規整形的梁柱鋪排形式,跳出了唐朝梁柱鋪排的工整模式。
隆興寺原為東晉十六國時期後燕慕容熙的龍騰苑。唐改稱隆興寺。北宋開寶四年(969年)趙匡胤擴建重修。。
晉祠內主要建築,坐西向東,位於中軸線終端。是為奉祀姜子牙的女兒,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的母親邑姜所建。創建於北宋天聖年間(公元1023年一1032年),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中國宋代建築的代表作。
宋朝建築物的類型多樣,其中傑出的建築都是佛塔、石橋、木橋、園林、皇陵與宮殿。由於注重意境的園林設計特意追求把自然美與人工美融為一體的意境,所以這一時期的建築,一改唐代雄渾的特點,給人一種輕柔的感覺。
宋朝的建築文獻——《營造法式》對施工和度量的描述非常深入,比以前的文獻更有組織,為後世朝代的建築提供了可靠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