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雲南光尊寺的前世今生

雲南光尊寺的前世今生

日期:2016/12/14 18:44:50      編輯:古代建築史

    被譽為雲南滇西目前保存得較為久遠,同時又具有相當規模的古建築群光尊寺,始建於唐天寶二年(公元743年)的光尊寺,是保山市隆陽區目前保存比較完好的最大的古建築群。其建築布局錯落有致,屋宇雄偉莊重,結構古樸典雅,集中了保山乃至整個滇西漢族地區自元、明以來,保山儒教、佛教、道教三教合一宗教建築的風格和特點,具有很高的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價值和科學文物研究價值。同時,光尊寺在滇西抗戰期間還是中國抗日遠征軍指揮部駐地,也是中國共產黨在保山最早的黨支部——中共保山縣特別支部的誕生地。在保山現代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歷史紀念意義。光尊寺是目前保山規模最大,保存較為完好的寺廟建築在保山宗教發展史和近代革命史上有特殊地位。

    板橋東北方向三公裡處有一塊高地,錯落有致,大約是風水奇好、外形飄逸,被命名為五鳳朝陽山。鳳凰作為傳說的常客,經常帶來好故事。五鳳聚會,至尊朝陽,光尊寺就位於此。光尊寺者,意圖光大西方尊神,崇尚佛教的意思再明顯不過。整個寺院占地15畝,由東向西建成七進五院,共有殿宇樓齋房計23幢,建築總面積達9000余平方米。光尊寺還是全國少見的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大型寺院。光尊寺現有建築多屬清未民初板橋哨士庶重修。寺坐東向西,依山形建成七進五院,共23座房屋,另附戲台一座,占地九千平方米,建築布局由低到高縱向排列為:山--過廳--斗姥閣--文昌宮--大雄殿--觀音殿共五個院落。因地形制約,主建築中的斗姥閣、文昌宮兩院分別向南北兩側偏離中軸線,呈交錯狀。建築樣式:文昌宮、大雄殿、觀音殿為穿斗抬梁混合式歇山項殿宇,規制宏大雄偉;斗姥閣、瑤池樓和戲台為抬梁式重檐歇山頂閣樓,形制精巧緊湊,其余建築均為穿斗式硬山項樓房,風格古樸典雅。全部建築為傳統的中式土木結構院落式建築。建築布局自西向東依山順勢縱向排列,依次有山門、過廳、玉皇閣、瑤池樓、三宮殿、文昌宮、大雄寶殿、斗姆閣等。全部建築渾然一體,粗犷古樸,充分展示出古代保山人的驚人才智和在建築藝術上的輝煌成就。1984年被保山市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光尊寺1959年交由糧食部門用來做過糧食倉庫,由於種種原因,寺裡的所有塑像和大量的珍貴文物大都已經損毀。曾經環繞寺院周圍的上千棵梨樹也被砍光了。2001年糧食部門從裡面撤出後,光尊寺裡已經空無一人,只留下這些空蕩蕩的千年古屋伫立在保山壩北部,任憑風吹雨淋,烈日暴曬,大殿裡的抱龍柱被抹上了石灰,色彩斑駁,依稀可見一條龍盤旋而上,據說,做糧食倉庫時有人曾見這條龍探頭探腦,似就柱上天。小時候,對光尊寺的了解僅僅就是這裡是裝糧食的地方,解決的是人的溫飽問題,對人的精神需求是無關緊要的。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這裡所具有的文化價值建築藝術價值人文歷史價值,待字閨中的光尊寺將廣為人知,其價值不可估量。

    明代楊升庵對光尊寺曾有這樣的詩句:“光尊寺裡桃應笑,回首東風九度春!”從中可以想見,當年的光尊寺是如何的輝煌。據老一輩人講,在光寺後面的山坡上,以前曾種著大量的梨樹,每當春天來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那景色,十分壯觀,該是美不勝收吧。

    從光尊寺走過的千年歷史軌跡來看,雖無數次經歷戰亂和災禍磨勵,但它始終能逢凶化吉,像一個永遠屹立的不倒翁總能笑到最後。有人說,這與光尊寺所在的這塊吉祥之地有關聯。這是一塊叫五鳳朝陽山的風水寶地。光尊寺就被我們的先人建立於此。它的宿命與被稱為百鳥之王的吉祥鳥鳳凰真的有關系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鳳凰這代表著美好光明未來的鳥兒的確讓我們浮想聯翩。在中國關於鳳凰的最刻骨銘心的一個傳說就是鳳凰浴火重生的故事,這就是著名的鳳凰涅槃。而這樣的連接讓我們發現,光尊寺的千年生命沉浮難道不是一次文明傳承過程中所經歷的又一次“鳳凰涅槃”嗎?如今我們看到的光尊寺其實大多是明清時期至民國前期的建築了。它依靠山形築成七進五院,23幢建築物,占地面積達到逾萬平方米。在這個集中了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院裡,不僅保留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據主導地位的三大宗教文化的血脈,還增添了與世俗萬物日常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藥王殿、子孫殿、五瘟殿等,構建出其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

    可以想見,這個匯聚了人們對美好生活願望的地方在它鼎盛時期的輝煌是何等的轟轟烈烈。而光尊寺所呈現出的包容各家宗教建築藝術特點的宏大建築風格,則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縮影和歷史見證。如今我們看到的光尊寺主體建築,對其用材的精妙和取捨,仍不得不佩服先人的智慧和卓絕的藝術表現力。它在用材上選用了高大粗壯的整根圓木撐起房屋框架,且不加過多的雕琢粉飾,一展其高大雄偉的英姿,處處顯示出保山這塊大山大河孕育的神奇山地粗犷質樸的特有氣質。從建築文化價值上講,堪稱一本歷史建築教科書。

    到了近代的1942年的抗戰時期,日軍的轟炸並沒有讓它怯懦。而且,它還成為10萬中國遠征軍司令部所在地,為滇西抗戰勝利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接下來它又成為了著名的遠征中學的舊址。1945年,為紀念滇西抗戰勝利,表彰中國遠征軍抗日功勳,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司令衛立煌、雲貴監察使李根源、雲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員李國清、保山參議會長范月三等官員在光尊寺建立了遠征中學。李根源先生還親自題寫了“遠征中學”校名。遠征中學第二年春天開學,招收了兩個初中班和一個高中班,老師多數是西南聯大畢業生。到1949年,遠征中學共招收了七個班,學生多達350多人。隨著保山第一支革命武裝力量的建立,遠征中學先後有300余名學生參加了革命工作。因此,光尊寺也被稱為當地革命的堡壘和搖籃,在保山現代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被稱為中國的《拉貝日記》的誕生地也在光尊寺。作者馬力生先生從1940年起,以日記形式記錄下滇西抗戰時期日軍對保山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這部近10萬字的日記,真實再現了當時做為光尊寺小學校長馬力生先生在1940年到1943年間保山人民慘遭日軍轟炸的慘烈景像及保山當時的社會世俗生態原貌。奇怪的是,這個最引人注目的建築群在抗戰時期並沒遭到日軍轟炸,並奇跡般的在戰火中保存下來。而在當時還一度被用作軍火庫,這實在是一個大膽的抉擇。有人說,是環抱光尊寺旁邊近千棵的梨樹林起到了關鍵的掩護作用。但我們更願相信,這是上蒼的安排,讓它躲過了這一劫難。

    1959年,光尊寺被轉交給糧食局作為糧倉使用。是誰出的這個主意,太絕妙了。想一想,在當時的歷史形勢下,如果不是用作糧倉,成為喂飽肚皮的糧食儲蓄地,這個曾經溫暖了世俗眾生精神世界的光尊寺的命運會如何?而更為可怕的是,如果不是做糧倉,在文革期間“破四舊”的恐怖旋風下,它的命運又會怎樣?答案是,光尊寺不僅做了喂飽肚皮的生命食糧的保留地,而且還建成了一個可以容納4000萬斤糧食的地下儲糧庫。付出的代價則是,環繞在四周近千棵風景如畫的梨樹林被砍光了。當然,寺裡所有的精美雕塑和大量的珍貴文物也消失殆盡。幸運的是,千年老屋還在。光尊寺仍然化險為夷。

    修建於唐天寶二年,即公元743年的光尊寺,是南沼王皮羅閣為祭祀佛教尊神,為光大西方尊神佛法而建,故名。明代後,因儒道二教正統地位加強,逐步演變為三教合一的廟宇。民國以後,由於宗教廢馳,先後被用作中國抗日遠征司令長官指揮部、遠征中學校址和中共保山地下黨活動據點,在現代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明代,光尊寺內玉皇閣的香案上供有一座黑漆香爐,香爐對面有棵老李子樹,這座香爐上刻著四句偈言:“金七裡,銀七裡,金子就在七七裡,香客若是不相信,去問對面大老李。”多少年過去了,一直沒有人找到金子到底藏在哪裡。後來,一位江西商人沿著絲綢古道來到光尊寺後,竟破解了這個謎團,知道金子就在香爐裡面,於是用一座銅制香爐將玉皇閣的香爐換走,還在牆上寫下了“金漆裡,銀漆裡,金子就在漆漆裡,保山人加呆,氣死對面大老李。”

    還有傳說稱,光尊寺最初的名字叫“光金寺”,後因明朝那個可憐的建文皇帝落難,逃到光金寺。在此住了三天後,寺內住持才得知此人竟是建文皇帝,該僧認為這是吉祥之兆,特將“光金寺”更名為“光尊寺”。至今,光尊寺旁邊的村子流傳著一首打油詩說:“金銀十八缸,都在寺中藏,有人找到他,超度段平章。”村子還流傳說,元代大理末代總管段功,被梁王殺害後,他的妻子——也就是梁王的女兒阿蓋覺得違背了父親的意思,沒有用孔雀膽毒死父親的大敵而不孝;另一方面,作為妻子,沒能及時讓丈夫脫離險地,是為不忠,不忠不孝,裡外難做人。回家,無顏見爹娘,回大理,難以面對段氏家族,不如到保山吧,那是南诏國興起的地方,也是段氏家族興起的重要地方。於是阿蓋到光尊寺落腳,日夜超度丈夫段功,就像鳳朝陽一般。村裡人懷念這個善良的,難以兩全的女子,就把村名改成“慈姑村”。

    目前,光尊寺正在進行修繕,其應有的價值將重見天日,這,該是光尊寺之福,鳳凰在浴火中重生吧。正在維修的光尊寺雖然沒有了千棵梨樹“忽如一夜春風來”的美景,也沒有了楊慎眼中“光尊寺裡桃應笑,回首東風九度春”的情調,甚至連所在村子的名字也被改為充滿世俗氣味的“世科村”,但古老的廟牆,與天比高的大樹,以及說不完的南诏情節,使光尊寺輝煌依舊,燦爛如一。

推薦閱讀:

福建崇仁古村

中國皇家禅林·四川廣德寺

存留在黃河上游的貴德古城

風雨籬笆樓 撒拉族東遷的背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