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古鎮,力道幾何
日期:2016/12/14 9:40:02   編輯:古代建築史鎮,一個恰到好處的旅游區劃。既有城市的繁華精致,又不至過分龐大喧囂;既有鄉村的天然景致,又不至過分簡陋拙樸。因此,古鎮對於今天的城市游客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近年來,正是這種巨大的市場潛力,促使許多地方竭力挖掘自身的古鎮資源,打造古鎮旅游。而如何向游客們展現古鎮風貌,不同的地方卻有著不同的選擇。
逃不開的商業化
“這裡的小商販太多了,經過他們的門前就拉著買他們的東西,像個商場似的”;“以前家家門前都是老人在喝茶聊天,現在搞得都是小店鋪,拉客蠻煩的。”游覽過南方某著名古鎮後,幾位游客發出這樣的感慨。
事實上,眼下在許多古鎮,游客們這樣的感歎早已不足為奇。在記者走訪的一些古鎮中,幾乎到處都是購物或消費場所。即便遠看依然是古色古香的民居,近看也幾乎沒有居住功能,而是各種招牌的店鋪。尤其是沿街的房子,可以說無一不商。
古鎮的商業化,是業內爭論已久的話題。在諸多媒體報道和旅游論壇中,都可見對於一些古鎮過度商業化的批評之聲。業內人士指出,所謂“過度”,一個被普遍提及的指標是:原住民大規模外遷,古鎮內原本的生活風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被重新塑造的商業氛圍。
買一張價格不菲的門票,進入古鎮的大門。迎接游客的有形形色色的商鋪,令人眼花缭亂的古色商品。走得累了,有設在古建築裡的咖啡廳、快餐店;夜色深了,有各式檔次不同的旅館。在一些熱鬧的角落,還會有以“民俗”為旗號的演出。一些地方還開發出種種現代生活裡的延伸服務,典型者如婚紗攝影。
消費,俨然成為古鎮旅游的主打牌。
然而,在譴責古鎮的過分商業化的同時,一個不應被忽視的現實是,商業化是古鎮旅游不可避免的必由之路。
學者楊樂民指出,領略原生態的風土人情,是選擇去古鎮旅游的人們最看重的原因。然而,從旅游發展的角度看,這裡面存在的悖論是:純粹原生態的,往往是無名的,不為人知的,難以作為旅游目的地;而如果有目的地進行旅游開發,由於旅游是市場行為,以旅游景區身份示人的古鎮,就避免不了引入商業氣息,不同程度地改變其原有風貌。
與自然狀態下的聚居地不同的是,作為旅游目的地的古鎮,實際上成為了被觀賞者,是游人們感受、探究、留念的對象,而不再單純是一種生活環境。一位熱衷旅游的驢友告訴記者,其實旅游者都明白,到古鎮去,要真正融入那裡的生活是不可能的,那需要時間,需要精力,甚至需要付出一定的犧牲;大部分人只能是看客、過客、消費者。
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消費其實是一種高效的旅游方式。對古鎮集中進行消費,或者說,通過各種消費,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體驗古鎮能夠給予人們的各方面的東西。
事實上,如果把原住民留下來,而要求他們保持原有的生活模式、不介入商業運作,這也是不近人情的。據記者了解,在許多保留了原住民的古鎮,原住民也往往放棄了原本的謀生渠道,轉而開店鋪、開旅館、做生意,或者成為景區聘用的工作人員,因為這是改善生活的一條捷徑。而這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他們原有的生活風貌。
高效率的兩面
如果說,商業化是不可避免的,那麼如何進行商業化、把商業化的度放在哪裡,對這個問題的不同理解,造就了古鎮的不同面貌。
總的來說,古鎮旅游開發大致有兩種方向:一是大量外遷原住民,將古鎮打包進行整體規劃、重塑,全面進行商業開發;二是盡量保持古鎮原有風貌,留住原住民,並將這一點作為吸引游客的賣點,帶動人氣。
拿過來整體開發,無疑是一種高效營利的模式。典型的案例,當屬中青旅對烏鎮的整體開發。
中青旅控股烏鎮旅游公司後,在古鎮內整體開發景點、酒店、房產、旅游紀念品等,幾年來收益豐厚,烏鎮也成為國內知名度最高的旅游目的地之一。目前,烏鎮內極少原住居民,在已經被高度開發的區域內,幾乎每一寸土地都被用作商業用途。
不少分析烏鎮模式的文章都指出,烏鎮取得的商業成功,除古鎮本身景致的優美之外,還有兩個關鍵因素:一是景區產權關系明晰;二是擁有一支優秀的管理團隊,在旅游營銷方面經驗豐富。
烏鎮的經驗已經證明,這兩個因素對於造就一個高知名度的、人氣旺盛的、商業回報豐厚的古鎮景區,是有效且高效的。
然而,在經歷了最初的巅峰之後,烏鎮也引來了一些質疑之聲。大量外遷原住民,對古鎮面貌按照商業需求進行大規模重塑,是否顛覆了古鎮原本的風情、混淆了人們對烏鎮的印象?密集的商業開發是否已經存在“過度”之嫌,從而影響烏鎮的長遠發展?
事實上,在烏鎮之外,許多其他知名古鎮也都面臨著同樣的發展模式和困擾。一位不願具名的學者向記者表示,以整體收購、整體開發的方式發展古鎮旅游,的確是一種高效的旅游開發模式,但這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己度人”,以自己的理念揣度游客的需求,按照自己的想法塑造古鎮面貌,而旅游開發者的理念和想法都是相似的,即以最大程度的利益回報為目標,因此,現在許多古鎮面貌相似、商業氣息濃厚,也是可以預料的。
如何平衡,考驗智慧
在一些旅游論壇的帖子中,記者看到“原住民”這個詞不時閃現,並左右著游客們對於古鎮的喜惡。例如“我更喜歡西塘,凌晨四五點就能聽到原住民起來刷馬桶、聊天的聲音,很有生活氣息”;“同裡也不錯,有很多原住民,經常能看到他們坐在一起喝茶、打牌、下棋,真羨慕他們的生活。”
“原住民代表的古鎮的人文氣息,這是商業氣息所代替不了的。當古鎮旅游經歷過最初的好奇、探秘階段後,游客的要求也會不斷提高,單純商業化的行程已經不再能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楊樂民如是說。
如果說,古鎮旅游的市場屬性決定了商業氣息的不可或缺,那麼,如何在商業與人文之間求得平衡,看起來已經成為決定未來古鎮旅游成敗與否的關鍵。
楊樂民表示,古鎮一旦成為景區,必然要遭遇重塑。只是重塑的力道該放多重,是一味勢大力沉,還是四兩撥千斤,這就需要智慧了。但千萬別用力過猛,壓碎了古鎮在人們心中的美好想象。
國家旅游局規劃財務司巡視員、副司長張吉林曾表示,烏鎮模式能適合大眾旅游消費的需求,很多人到烏鎮覺得很舒服,沒有髒亂的東西。而中高端的游客則可能不會選擇去烏鎮。未來,隨著客源層次細分,幾種不同的開發方式可能還會並存下去,不存在誰比誰更好的問題,而是適應不同市場需求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