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洛陽園林與《洛陽名園記》
日期:2016/12/14 22:12:26   編輯:古代建築史在唐代洛陽是陪都,因此貴族官僚在洛陽興建了許多園林。在北宋初年,李格非所作《洛陽名園記》中,介紹了洛陽名園十九個,多數是在唐朝莊園別墅園林的基礎上發展過來的,但在布局上已有了變化。它與以前園林的不同特點是:園景與住宅分開,園林單獨存在,專供官僚富豪休息、游賞或宴會娛樂之用。這種小康式的私家園林,只是私家游嘗。在十九個名園中,既有花園也有游憩和宅園,每個園都各具特色。
一、屬於花園類型的有
1、天王院花園子,園中既無池也無亭,獨有牡丹十萬株,牡丹花開時,花園子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這種而專供賞花而建的園林在我國古典園林中還是少見的。
2、歸仁園,原為唐丞相朱僧孺所有,宋時屬中書李侍郎(李清臣),該園所在地是洛陽城市中一個花簇錦繡、植物配置種類繁多,以花木取勝的園子。但它與天王花園子不同,天王花園子是單一的牡丹園,花過即游園結束,而歸仁園則是一年四季花期不斷,真可以說是百花園了。
3、李氏仁豐園是名符其實的花園類型的園林,不僅洛陽的名花在李氏仁豐園中應有盡有,遠方移植來的花卉等也種植,總計在千種以上。更值得注意的是,從該園的記載中我們可以斷定,至少是在宋代,已用嫁接的技術來創造新的花木品種了,這在我國造園史上是了不起的成就。李氏仁豐園也不單單養花木,也有以四並、迎翠、灌纓、觀德、超然五亭等園林建築,供人們在花期游園時賞花和休息之用;
二、屬於游憩園類型
1、董氏西園的特點是“亭台花木,不為行列”,也就是說它的布局方式是模仿自然,又取山林之勝。入園門之後的起景點是三堂相望,一進門的正堂和稍西一堂劃為一個景區,過小橋流水有一高台。這裡在地形處理上注意了起伏變化,不使人進園後,有一覽無余之感,又可以說是障景和引人入勝的設計手法。
如登高台而望,則可略觀全園之勝。從台往西,竹叢之中又有一堂,在樹木濃郁,竹林深處有石芙蓉(荷花),更有“水自花間湧出”。在幽深的竹林之中,有令人清心的湧泉,使人“開軒窗四面甚敞,盛夏酷暑,不見畏日,清風忽來,留而不去”。這裡確實是盛夏納涼的好去處,更是有“幽禽靜鳴,各誇得意”,使人流連忘返了。
循林中小路穿行,可達清水蕩漾的湖池區,這種先收後放的設計方法,創造出豁然開朗的境界,湖池之南有堂與沏池之北的高亭遙相呼應,形成對景。登亭又可總覽全園之勝,但又不是一覽無余,“堂雖不宏大,而屈曲甚茁,游音至此,往往相失,豈前世所謂述樓者類也”。小小的西園,意境幽深,空間變化有致,不愧“城市園林”。
2、董氏東園是專供載歌載舞游樂的園林。園中宴飲後醉不可歸,便在此坐下,“有堂可居”。記載說明當時園中有的部分已經荒蕪,而流杯亭、寸碧亭尚完好,其它的景觀與建築內容本多,而比較有特色的是除了有大可十圍的古樹外,西有大池,四周有水噴瀉池中而陰出,故朝夕如飛瀑而池水不溢出,說明此園的水景有其高人一等的地方。名園記中說,洛陽人盛醉的到了這裡就清醒,故俗稱醒酒池,恐怕主要是清意幽新的水面和噴瀉的水,涼爽宜人,使人頭腦清新,這真是水景的妙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