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黔山深處古韻濃

黔山深處古韻濃

日期:2016/12/14 9:40:26      編輯:古代建築史
    7月上旬,由貴州省委宣傳部、貴州省旅游局主辦,貴州日報報業集團承辦的全國省報記者“國家公園省 多彩貴州行”采訪活動在貴陽啟動。7月1日至6日,來自全國30多家黨報的50余名編輯、記者,出貴陽、下安順、經黔南、赴黔東南,一路之上,訪古鎮、賞民俗、觀山水,體驗“多彩貴州”的獨特魅力,探求貴州旅游業取得的巨大成就,完成了一次奇妙的風光感悟之旅。
    600歲古鎮的文化傳承
  出貴陽向南29公裡,沿著雲貴高原特有的石板棧道曲折而上,穿過凝重古樸的定廣城門,一個特別的古代街市便躍然眼前:蜿蜒起伏的街道全部用長長的青石條鋪就,石條稜角早已被光陰研磨得油亮滑潤;兩側的商鋪重檐飛角、雕梁畫棟,依地勢交疊錯落,鋪面上擺滿了精美的苗銀首飾和各式特產;拐角處一座造型華美的白色牌坊昂然挺立,訴說著歷史的榮光。
  這便是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的中國歷史名鎮青巖了。
  一座不足3平方公裡的小鎮,歷經600多年的風雨滄桑,卻依然保持著自己最原始的模樣只此一點,就足以讓人浮想聯翩。
  青巖古鎮最初是為大明皇帝朱元璋屯軍鎮守的地方,而在此後的600多年裡,逐漸演化為商賈聚集之地,繼而成為漢、苗、納西、阿瓦等多民族經貿交流的重要連接點。
  近幾年來,當地政府按照古鎮保護建設規劃,投入資金對鎮內文物景點、街區步道進行了重修並新建了部分旅游基礎設施。他們沒有簡單地將青巖古鎮作為風景區進行旅游開發,而是將重點放在古鎮文化品牌的塑造上。讓當地居民仍居舊所,采用前店後家的模式進行旅游經營,使當地最質樸的民俗生活和古建築文化得以完整而鮮活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記者徜徉青巖街頭,走過一條由頁巖巖片和著糯米漿壘成的幽靜小巷。據當地人講,小巷300多年前就是這般模樣,小鎮的多次開發和重修都沒有改變小巷的樣貌。街邊的一家銀飾店裡,一位30多歲的銀匠正在用手中的小鐵錘,仔細敲打著手中的銀簪,這是當地苗族銀飾的傳統打造工藝。一支銀簪從最初的原料,到最後的成型,所有的工序都由純手工完成。盡管工序繁瑣而緩慢,但青巖人,正是在用這樣原始的手工,诠釋著古鎮對文化最好的保存和傳承。
  揭開黔東古城的面紗
  位於湘黔交界處的鎮遠古城,號稱“滇楚鎖鑰 黔東門戶”。自秦昭王設縣算起,於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鎮遠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由於交通不發達和保護較早,鎮遠不僅保留了歷史的古樸厚重感,還融合了現代清新的韻味。
  鎮遠的建築充滿了徽派建築的風格,飛檐翹角的屋頂,淡灰色的牆體,鱗次栉比地偎依在清幽的氵舞 陽河畔。日暮時分,行走在鎮遠街頭,讓人很難相信,這是一座藏在黔東山間的一座小城,那一份秀美,讓人覺得仿佛來到了江南水鄉。
  鎮遠是古代湘楚中原西通滇黔至緬甸、印度等國家“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驿站,明清時期衍升為黔東地區政治、軍事、商業、文化中心,中原文化、地方民族文化、域外各國文化在這裡相互滲透、交融,形成了獨特的包容性文化。穿行在鎮遠迷宮般的幽深古巷裡,一處處建制精美的古民居建築猶如珍珠散落,讓人總在不經意間收獲著驚喜。據介紹,城內歷史上的“八大會館”、“十二戲樓”至今仍有部分保存完好,完整保持明清風貌的古民居、古巷道、古碼頭等文物古跡有160余處。
  近年來,鎮遠縣重點實施“工業強縣、文化旅游興縣”兩大戰略,按照“規劃先行、保護第一、突出文化、合理開發”的原則,在對城區的亮化、綠化、美化過程中,注重保留原始建築的風貌和文化內涵。更為關鍵的是,鎮遠在宣傳推介方面,充分利用各種媒體進行對外宣傳,拍攝了電視連續劇《和平村》,使外地觀眾也能通過熒屏了解到鎮遠的文化。在本地更是推出了大型室內演出《古韻鎮遠》,把當地的少數民族文化和歷史典故傳說濃縮在一起,讓人在短短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裡對鎮遠有系統而充分的了解。
  多元而有本地特色的旅游產業打造讓鎮遠在2011年實現接待游客231.9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20.5億元,分別同比增長45.92%和39%。鎮遠,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正揭開她神秘的面紗被世人認識和接受。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