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千年壁畫、古建尋訪記

千年壁畫、古建尋訪記

日期:2016/12/15 0:36:39      編輯:古代建築史

地下文物看陝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土地貧瘠的山西擁有目前中國質量最高的不可移動文物。這些記錄著中華文明發展進程的實物,是今人追根溯源的重要例證。
  車出平遙,在連綿不斷的大山中穿行,四周的景色略顯單調。到了長治市平順縣境內,我們下了高速,長治是山西的產煤重鎮之一,在一輛輛運煤車的陪伴下,我們的小車開上了尋找大雲院的縣級公路。
  大雲院在平順縣實會村北的雙峰山下,創建於五代後晉天福三年(938年),初名仙巖院。天福五年建彌陀殿及方丈諸室,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建寺外七寶塔。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特殊時期,七十二年的短暫歷史中戰火烽煙不斷,但這七十二年卻又是承繼盛唐余韻,開啟兩宋大觀的重要通道,這個時期的很多藝術形式介於唐、宋之間,特別具備了演繹、變化的標本價值。據稱目前山西保存了三座五代時期的木構建築:平順縣的龍門寺、大雲院和平遙縣的鎮國寺。我們要去的大雲院中到底藏了什麼寶貝呢?
  路隨山行,一個開闊的小廣場出現在我們眼前,廣場北頭有一道樸素的紅牆黑瓦,那就是大雲院,跳下車,一股不同凡響的感覺猛地把我們給包圍住了。看似淡定的大雲院背靠一道長長的弧形山梁,這個東西向的山梁上有九條支脈從北向南延伸,遠望正如九條巨龍從三面環抱而來,形成一個半封閉的圓環,圓環的正中有一座小山丘仿佛一顆碩大的寶珠,大雲院就建在這顆“寶珠”之下,古人稱之為“九龍戲珠大雲院”。就在我們充分享受著這奇特地形蘊藏的神秘能量時,陪同突然發現大雲院大門緊閉,空蕩蕩的山間寺前,就只有我們6個遠道而來的外人。“門上有手機號,門上有手機號。”掛著大雲院文物管理所牌子的木頭小門上有一行粉筆字,那是一個手機號碼,告訴來訪者如果沒人接待,請打這個手機。
  當然不能空手而歸了,我們立刻撥通手機,10多分鐘後,一位中年婦女氣喘吁吁地出現在山道上,她正是文管所的工作人員辛密勤。時近正午,她趕回山下村子的親戚家幫忙辦事,但是只要有手機打來,她就必須立刻回到崗位上。
  一把簡單的鐵鎖一扇普通的木門之後,是國內僅存的五座五代木結構建築之一彌陀殿,五代後晉天福五年(940年)建起的彌陀殿雖經後世多次修整,但梁架結構卻完整保持了五代的風貌,是一座不折不扣的五代木構建築。大殿投影平面近方形,屋坡平緩,出檐深遠,正觀兩翼齊伸,形制古樸,莊重穩定,保留了濃郁的唐代建築風格。不過,與唐代建築相比,彌陀殿中新增加了一個構件———普柏枋,這是中國現存建築中使用普柏枋的最早實例。不可思議的是,清康熙三十一年夏(1692年),山洪襲來,整個大雲院損失慘重,唯這座寶貴的彌陀殿和寺外的七寶塔得以幸存。
  更為珍貴的秘室之珍就在彌陀殿內。我們在辛密勤的指引下,在殿內東牆上看到了一組壁畫,總共21平方米,這是我國寺廟道觀中唯一一處五代壁畫,被稱為中國古代壁畫中的稀世佳作。
  站在已經需要仔細辨認的畫作前,那些圓潤豐滿的佛、菩薩、天王、羅漢、飛天雖然不再完整鮮亮,但是在灰暗的牆色之上,他們的目光仍然照進了觀者的心裡,他們是宗教故事中的神仙,但又好像是千年之前的普通生靈,他們的表情和身體,生動活潑,他們的存在讓那些繪制他們的無名工匠以這種形式得以永生。站在微風拂面的大殿內,四周靜谧無聲,先前在院中枝頭鳴叫的鳥兒似乎也知道那千年秘珍開啟之際,不得吵鬧。
  女承父業的辛密勤從孩童時代就跟隨父親到大雲院看護,幾十年中她與丈夫以寺為家,兩代人的看護已經變成了一種不可言說的修行。她為來賓們認真講解,她甚至稍稍容忍我實在想留下那些美妙身影而關掉閃光偷偷地按幾下快門,她還編著了一本名叫《大雲院》的小冊子,這座千年古剎和壁畫,應該已成為她的“家人”,這實在是一種很大的福報。
  在辛密勤熱情的指點下,我們很快找到了開往天台庵的道路。“王曲村”寫在進村的一塊照壁上,照壁前的路左右兩分,往哪裡?緣分使然,我們決定向右走,村裡正好有集市,各類攤販讓本就狹窄的道路更加難走。車行幾分鐘,終於找到個可以歇腳的平地,下車後向一位行人打聽“天台庵在哪裡?”“在那邊兒,你們都走過了。”
  順著來路我們走到了集市最熱鬧處,一位臉色黑紅、背著手踱步的男子被人喊住:“喂,這幾個人要看天台庵呢!”與我們迎面相對的正是天台庵文保員劉建紅。如果沒有劉建紅的帶路,估計我們還是沒法子找到“隱於市”的天台庵。天台庵建在王曲村中心壇形孤山頂上,周圍則是村民的各種房捨。———可是,請不要因此輕視了天台庵。在中國明確建於唐朝的木構建築僅存四處: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芮城縣廣仁王廟,平順縣天台庵。
  唐末天佑四年(907年),天台庵建成。1106年的風雨過去了,天台庵只存一座殿堂,可是它的氣質卻同五台山南禅寺大佛殿十分神似:建在高1米左右的石台上;平面呈方形,出檐深遠、屋頂平緩;建築內外沒有太多繁雜裝飾,結構簡約經濟; 轉角斗拱的用材斷面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標准,具有我國早期木構建築的特質。
  劉建紅特意把天台庵的大門合上,讓我們仔細觀察。原來這扇高170厘米,寬130厘米的木門是用一塊“獨木板”做成的。“你們看看這木頭的年輪嘛,它們是個圓,是完整的!”劉建紅驕傲地亮出答案。
  千年的風雨只為天台庵留下了一座建築,不過殿內梁架上那些滿身金甲的彩龍,卻很不一般,因為這些金龍個個都是“五爪龍”。在太行山深處的一個偏遠山村中,一座被認為是鄉土建築的唐代寺廟中竟然繪有皇家專用的五爪金龍,天台庵的背後究竟還有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