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橋梁多是僧人建造的?
日期:2016/12/15 0:20:57   編輯:古代建築史山河大地,大凡有水路橋梁之處,旁邊多半有佛塔、佛龛豎立。自6世紀直至清末,橋梁修建都與僧人有莫大關系。宋代僧人普足(卒於1101年)曾於泉州修建數十座橋梁,而同樣活躍於泉州的僧人道詢一生修建橋梁超過兩百座。泉州洛陽橋,始建於宋皇祐五年(1053年),橋頭的經幢依然堅固,镌刻的佛像雖已損舊,樸實勇猛的氣象卻歷歷在目。
泉州洛陽橋經幢
為何僧人多是橋梁建造的主導者?在佛教典籍中,很早就有「福業」之說,水路橋梁、平治險路同孝事父母、供養沙門一道,都是佛教倡導的功德。然而,橋梁不能膜拜,亦不如抄經文,能助力於教義的傳播,佛、法、僧三寶又與建造橋梁何干?慈善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橋梁可以造福於奔波的旅人,免除涉水之險,亦可謂是功德修行。
武德於府君等義橋碑文
在中國,橋梁是慈善、悲憫和德政的象征。僧人、官員及當地鄉紳、商賈成為建造橋梁的推動者。官員需要為民解憂,需要政績,便委托僧人向富貴人家勸捐,所得款項由僧人運營建造,因為僧人清廉、寡欲的社會形象,由僧人出面主持橋梁建造再好不過。佛教教義有「法橋」之喻,隱含著僧人大力投身修建橋梁事業的合理性。
自宋以降,有關橋梁文獻迅速增長,無數的明清方志中,隨便翻開一本都能找到有關僧眾建造橋梁的記錄。一些僧人參與過數十座,甚至上百座橋梁的建造,他們精於橋梁設計、建造,並將經驗傳授於後輩。茅以升《中國古橋技術史》就曾記錄了以造橋才能著稱的僧人法號,《宋史·方技列傳》記錄了僧人懷丙利用水的浮力,將被洪水淹沒的錨固鐵牛拉出水面。眾多資料顯示,僧人所掌握的造橋技能極其精深。依照現代觀點,許多僧人已是專業工程師的水准。
為何僧人於造橋之事能堪大任,宋代《百丈橋記》中對此早有中肯之言:其學以利物為方便,故不憚勞;以堅固為定力,故不作辍;無妻孥之累,故不榮己私;持報應之說,故不肆欺弊;其用心也一,故大者倡,小者和。、
(來源:古早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