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蔭余堂 一座漂洋過海的徽州民居的傳奇

蔭余堂 一座漂洋過海的徽州民居的傳奇

日期:2016/12/15 0:20:57      編輯:古代建築史

曾經有座中國古民居被整體搬遷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國博物館,這座民居就是徽州黃村的蔭余堂。蔭余堂從拆遷到復原建成,歷時7年,耗資1.25億美元,這是由中、美兩國工程師共同完成的一項傑作。

 

蔭余堂是於1800-1825年間(清朝嘉慶年代),由黃姓富商建蓋,先後有8代黃家子孫居住。原坐落在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黃村的“蔭余堂”,占地4500平方呎,是一棟峽谷層樓、四水歸堂的開井院落,內有16間臥室、中堂、貯藏室、天井、魚池、馬頭牆,富有典型徽州民宅建築特色。除了建築本身,碧波地博物館也購置原陳設在該屋中的家具、擺設,由中美匠師合作把“蔭余堂”修復成80年代、原屋主黃氏家族最後居住時面貌。

 

黃村村民多姓黃,清康熙年間,黃氏第28世祖曾在漢口、上海開典當鋪,後來回鄉修建了這座有著16間臥室、四合五開間的大宅院,他希望積累的這份家業能蔭及後代子孫,因此取名“蔭余堂”。蔭余堂先後居住過8代黃家子孫,通常三世同堂。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這座熱鬧了200多年的老宅院才不再有人居住,黃家便產生了將蔭馀堂拍賣或拆除的想法。沒想到的是,一個人的出現改變了這棟老宅的命運。

1985年,一位叫南希•波琳的美國女士到徽州旅行,被一座座粉牆黛瓦的古村落所打動,想將徽派文化、藝術和建築介紹到美國。南希在1970年代就曾到過中國,並且還在北京的中央美院學習中國藝術史,她是中國內地對外開放之前,最早訪問徽州地區的西方人之一。南希回國後,成為美國波士頓碧波地•埃塞克斯博物館(Peabody  Essex Museum)的中國藝術主管,搬一幢徽州古民居到美國展覽的想法自然而然就冒了出來。

PEM博物館是北美大陸最早私立博物館之一,十七世紀是波士頓附近一個繁忙的港口,許多商船海員從世界各地帶來的珍稀物品成為博物館最初的藏品。在十九世紀美國南北戰爭之後,波士頓港是美國東部與中國貿易的最大港口,PEM博物館很早就有收藏中國文物和藝術品的傳統。

1996年,在美國工作多年的華人王樹楷作為南希的助手來到徽州挑選民居,依照相關規定,受保護的古民居不能選,他只能在普通的古民居中選擇。“歷時一年多的時間,王樹楷走遍了徽州大小村落,先是從1000多座老房子中選出600座,又從600座裡選出60座,再選出6座。接下來,這6中取1的最後定奪,王樹楷舉棋不定,哪一座更能體現徽派建築的特點及精華呢?王樹楷終於把選擇的目標聚焦到休寧縣黃村的一座普通民居,那就是蔭余堂”。蔭余堂占地4500平方呎,是一棟二層樓、四水歸堂式的天井院落,內有16間臥室、中堂、貯藏室、魚池、馬頭牆,富有典型徽州民宅建築特色。

在南希的推動下,蔭余堂的美國展出計劃得到世界最大的投資公司Fidelity及其基金會的支持,並作為中美文化交流計劃的一個項目,1997年起開始解體調查。蔭余堂被拆之前的1997年盛夏,蔭余堂第35代傳人向祖屋作了最後一次告別。

黃氏後人將蔭余堂轉讓給美國博物館,沒有接受大筆酬金,只象征性地得到政府補貼。他們認為蔭余堂能夠在美國得到重建和永久保存,也是尊重祖先福蔭後代的本意。黃氏後代都希望能夠有朝一日能夠到美國瞻仰這所從徽州山區走出,即將舉世聞名的祖業(多年以後,蔭余堂第36代傳人黃秋華終於來到了波士頓PEM博物館看到了他們的老屋,他說:“當時就覺得我們已經穿越時空了,因為我們的房子在我的記憶當中已經被拆掉了,這時候突然展示在我面前,我覺得非常激動。當時,世界頂級提琴大師馬友友正在我家庭院裡面拉大提琴,音樂聲是很美妙的,所以,我情不自禁地眼淚就流了下來,覺得感觸非常大。”)

異地重建式的拆除比蓋新房子難多了,拆除工作整整持續了兩個多月,主要的木石結構部件都進行編號,記錄原有的組成方式。拆下來的結構部件數量龐大,這其中不僅包括700個木件、9000多塊磚瓦、石料等建築材料,還包括了當時屋內擺放的家具、生活用品,甚至連同院牆、門口鋪設的麻石路板也一並原封不動搬到了美國,共動用了近四十個國際標准貨櫃。當年11月底蔭余堂拆散裝船,1998年2月全部運抵波士頓港口。

中國最著名的古建築專家,曾就學於建築大師梁思成的羅哲文先生曾親自到波士頓參觀蔭余堂的籌備工作,他認為蔭余堂在北美展出意義重大,特別是除建築之外,室內的日常家居和生活用品一應具全,能夠反映出中國清末民初乃至文化大革命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影響。在隨後的五年籌備期間,中美兩國的文物專家和來自中國的古建築技師和專業木匠(特意從安徽聘請的能工巧匠),對蔭余堂各個部件進行測量、登記,將損壞腐爛的木質部件按原樣重新打造。此外,對於蔭余堂內外相關的所有文物,都經過美國標准的文物保存處理程序,進行登記和技術處理。同時,文物專家還對蔭余堂各部位結構進行技術研究,了解古建築的工藝和設計傳統以及規范。這些研究工作極大地豐富了美國學術界對中國徽派文化和古建築的了解。

波士頓北郊薩蘭市的碧波地博物館為了安置蔭余堂,擴寬了馬路,以便運輸車輛暢行無阻;把門側的小街堵死,以便將蔭余堂展廳與主樓相聯;拆遷了一大片當地的居民區,給蔭余堂讓出更多的空地,用來更好地顯示她周身的魅力(看慣了中國政府拆舊屋蓋新樓,美國拆新房為舊屋讓路的做法讓我很是感慨)。為了尊重中國文化,開工時還行上金花、批紅布、安五袋、釘五色布、上香、敬酒等中國傳統的破土上梁儀式。2003年6月21日,有著二三百年歷史的蔭余堂終於加入薩蘭市已有的二十三座歷史建築的行列,正式向公眾開放。

隨古民居一起展出的,還有一些重要的歷史文物。蔭余堂一樓正堂供奉著黃氏祖先的畫像,還存有黃氏宗親族譜。在拆卸蔭余堂的過程中,人們不僅發現了黃家主人上世紀二十年代在上海經商時與家裡的通信,也找到屋主的日記、雜記等各種文物。工人還在地板夾縫,牆角等處發現清朝末年女人的發簪和貼有清國郵票的信封,在當今的國際古董市場,這些文物都價值不菲。

現在,與蔭余堂同時被王樹楷看中的另外5所老民居,有的破敗不堪,有的早被拆除(通常被推倒讓位於新建築,即使轉手,通常只價值幾百元人民幣),只有蔭余堂依然完好的、安然的保護在薩蘭市的PEM博物館,靜靜的看著那些前來欣賞她的人們。

PEM為她做了一個十分精美的網站http://pem.org/yinyutang/,叫做yin yu tang,a Chinese home,頁面以鮮艷的中國紅為底色,上面用毛筆蒼勁有力寫著三個醒目的黑色大字——蔭余堂。網站提供了蔭余堂簡史、蔭余堂家譜世系,來往家信、建築特色、搬遷過程等,並以多幅精確的3D透視圖、視頻從各個立面和角度詳細、立體地再現了蔭余堂的建築構造和細節。

1996年,在美國工作多年的華人王樹楷作為南希的助手來到徽州挑選民居,依照相關規定,受保護的古民居不能選,他只能在普通的古民居中選擇。“歷時一年多的時間,王樹楷走遍了徽州大小村落,先是從1000多座老房子中選出600座,又從600座裡選出60座,再選出6座。接下來,這6中取1的最後定奪,王樹楷舉棋不定,哪一座更能體現徽派建築的特點及精華呢?王樹楷終於把選擇的目標聚焦到休寧縣黃村的一座普通民居,那就是蔭余堂”。蔭余堂占地4500平方呎,是一棟二層樓、四水歸堂式的天井院落,內有16間臥室、中堂、貯藏室、魚池、馬頭牆,富有典型徽州民宅建築特色。

 

在南希的推動下,蔭余堂的美國展出計劃得到世界最大的投資公司Fidelity及其基金會的支持,並作為中美文化交流計劃的一個項目,1997年起開始解體調查。蔭余堂被拆之前的1997年盛夏,蔭余堂第35代傳人向祖屋作了最後一次告別。

 

黃氏後人將蔭余堂轉讓給美國博物館,沒有接受大筆酬金,只象征性地得到政府補貼。他們認為蔭余堂能夠在美國得到重建和永久保存,也是尊重祖先福蔭後代的本意。黃氏後代都希望能夠有朝一日能夠到美國瞻仰這所從徽州山區走出,即將舉世聞名的祖業(多年以後,蔭余堂第36代傳人黃秋華終於來到了波士頓PEM博物館看到了他們的老屋,他說:“當時就覺得我們已經穿越時空了,因為我們的房子在我的記憶當中已經被拆掉了,這時候突然展示在我面前,我覺得非常激動。當時,世界頂級提琴大師馬友友正在我家庭院裡面拉大提琴,音樂聲是很美妙的,所以,我情不自禁地眼淚就流了下來,覺得感觸非常大。”)

 

異地重建式的拆除比蓋新房子難多了,拆除工作整整持續了兩個多月,主要的木石結構部件都進行編號,記錄原有的組成方式。拆下來的結構部件數量龐大,這其中不僅包括700個木件、9000多塊磚瓦、石料等建築材料,還包括了當時屋內擺放的家具、生活用品,甚至連同院牆、門口鋪設的麻石路板也一並原封不動搬到了美國,共動用了近四十個國際標准貨櫃。當年11月底蔭余堂拆散裝船,1998年2月全部運抵波士頓港口。

 

中國最著名的古建築專家,曾就學於建築大師梁思成的羅哲文先生曾親自到波士頓參觀蔭余堂的籌備工作,他認為蔭余堂在北美展出意義重大,特別是除建築之外,室內的日常家居和生活用品一應具全,能夠反映出中國清末民初乃至文化大革命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影響。

 

在隨後的五年籌備期間,中美兩國的文物專家和來自中國的古建築技師和專業木匠(特意從安徽聘請的能工巧匠),對蔭余堂各個部件進行測量、登記,將損壞腐爛的木質部件按原樣重新打造。此外,對於蔭余堂內外相關的所有文物,都經過美國標准的文物保存處理程序,進行登記和技術處理。同時,文物專家還對蔭余堂各部位結構進行技術研究,了解古建築的工藝和設計傳統以及規范。這些研究工作極大地豐富了美國學術界對中國徽派文化和古建築的了解。           波士頓北郊薩蘭市的碧波地博物館為了安置蔭余堂,擴寬了馬路,以便運輸車輛暢行無阻;把門側的小街堵死,以便將蔭余堂展廳與主樓相聯;拆遷了一大片當地的居民區,給蔭余堂讓出更多的空地,用來更好地顯示她周身的魅力(看慣了中國政府拆舊屋蓋新樓,美國拆新房為舊屋讓路的做法讓我很是感慨)。為了尊重中國文化,開工時還行上金花、批紅布、安五袋、釘五色布、上香、敬酒等中國傳統的破土上梁儀式。2003年6月21日,有著二三百年歷史的蔭余堂終於加入薩蘭市已有的二十三座歷史建築的行列,正式向公眾開放。

 

隨古民居一起展出的,還有一些重要的歷史文物。蔭余堂一樓正堂供奉著黃氏祖先的畫像,還存有黃氏宗親族譜。在拆卸蔭余堂的過程中,人們不僅發現了黃家主人上世紀二十年代在上海經商時與家裡的通信,也找到屋主的日記、雜記等各種文物。工人還在地板夾縫,牆角等處發現清朝末年女人的發簪和貼有清國郵票的信封,在當今的國際古董市場,這些文物都價值不菲。

 

現在,與蔭余堂同時被王樹楷看中的另外5所老民居,有的破敗不堪,有的早被拆除(通常被推倒讓位於新建築,即使轉手,通常只價值幾百元人民幣),只有蔭余堂依然完好的、安然的保護在薩蘭市的PEM博物館,靜靜的看著那些前來欣賞她的人們。

 

PEM為她做了一個十分精美的網站http://pem.org/yinyutang/,叫做yin yu tang,a  Chinese  home,頁面以鮮艷的中國紅為底色,上面用毛筆蒼勁有力寫著三個醒目的黑色大字——蔭余堂。網站提供了蔭余堂簡史、蔭余堂家譜世系,來往家信、建築特色、搬遷過程等,並以多幅精確的3D透視圖、視頻從各個立面和角度詳細、立體地再現了蔭余堂的建築構造和細節。

1996年,在美國工作多年的華人王樹楷作為南希的助手來到徽州挑選民居,依照相關規定,受保護的古民居不能選,他只能在普通的古民居中選擇。“歷時一年多的時間,王樹楷走遍了徽州大小村落,先是從1000多座老房子中選出600座,又從600座裡選出60座,再選出6座。接下來,這6中取1的最後定奪,王樹楷舉棋不定,哪一座更能體現徽派建築的特點及精華呢?王樹楷終於把選擇的目標聚焦到休寧縣黃村的一座普通民居,那就是蔭余堂”。蔭余堂占地4500平方呎,是一棟二層樓、四水歸堂式的天井院落,內有16間臥室、中堂、貯藏室、魚池、馬頭牆,富有典型徽州民宅建築特色。

 

在南希的推動下,蔭余堂的美國展出計劃得到世界最大的投資公司Fidelity及其基金會的支持,並作為中美文化交流計劃的一個項目,1997年起開始解體調查。蔭余堂被拆之前的1997年盛夏,蔭余堂第35代傳人向祖屋作了最後一次告別。

 

黃氏後人將蔭余堂轉讓給美國博物館,沒有接受大筆酬金,只象征性地得到政府補貼。他們認為蔭余堂能夠在美國得到重建和永久保存,也是尊重祖先福蔭後代的本意。黃氏後代都希望能夠有朝一日能夠到美國瞻仰這所從徽州山區走出,即將舉世聞名的祖業(多年以後,蔭余堂第36代傳人黃秋華終於來到了波士頓PEM博物館看到了他們的老屋,他說:“當時就覺得我們已經穿越時空了,因為我們的房子在我的記憶當中已經被拆掉了,這時候突然展示在我面前,我覺得非常激動。當時,世界頂級提琴大師馬友友正在我家庭院裡面拉大提琴,音樂聲是很美妙的,所以,我情不自禁地眼淚就流了下來,覺得感觸非常大。”)

 

異地重建式的拆除比蓋新房子難多了,拆除工作整整持續了兩個多月,主要的木石結構部件都進行編號,記錄原有的組成方式。拆下來的結構部件數量龐大,這其中不僅包括700個木件、9000多塊磚瓦、石料等建築材料,還包括了當時屋內擺放的家具、生活用品,甚至連同院牆、門口鋪設的麻石路板也一並原封不動搬到了美國,共動用了近四十個國際標准貨櫃。當年11月底蔭余堂拆散裝船,1998年2月全部運抵波士頓港口。

 

中國最著名的古建築專家,曾就學於建築大師梁思成的羅哲文先生曾親自到波士頓參觀蔭余堂的籌備工作,他認為蔭余堂在北美展出意義重大,特別是除建築之外,室內的日常家居和生活用品一應具全,能夠反映出中國清末民初乃至文化大革命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影響。

 

在隨後的五年籌備期間,中美兩國的文物專家和來自中國的古建築技師和專業木匠(特意從安徽聘請的能工巧匠),對蔭余堂各個部件進行測量、登記,將損壞腐爛的木質部件按原樣重新打造。此外,對於蔭余堂內外相關的所有文物,都經過美國標准的文物保存處理程序,進行登記和技術處理。同時,文物專家還對蔭余堂各部位結構進行技術研究,了解古建築的工藝和設計傳統以及規范。這些研究工作極大地豐富了美國學術界對中國徽派文化和古建築的了解。           波士頓北郊薩蘭市的碧波地博物館為了安置蔭余堂,擴寬了馬路,以便運輸車輛暢行無阻;把門側的小街堵死,以便將蔭余堂展廳與主樓相聯;拆遷了一大片當地的居民區,給蔭余堂讓出更多的空地,用來更好地顯示她周身的魅力(看慣了中國政府拆舊屋蓋新樓,美國拆新房為舊屋讓路的做法讓我很是感慨)。為了尊重中國文化,開工時還行上金花、批紅布、安五袋、釘五色布、上香、敬酒等中國傳統的破土上梁儀式。2003年6月21日,有著二三百年歷史的蔭余堂終於加入薩蘭市已有的二十三座歷史建築的行列,正式向公眾開放。

 

隨古民居一起展出的,還有一些重要的歷史文物。蔭余堂一樓正堂供奉著黃氏祖先的畫像,還存有黃氏宗親族譜。在拆卸蔭余堂的過程中,人們不僅發現了黃家主人上世紀二十年代在上海經商時與家裡的通信,也找到屋主的日記、雜記等各種文物。工人還在地板夾縫,牆角等處發現清朝末年女人的發簪和貼有清國郵票的信封,在當今的國際古董市場,這些文物都價值不菲。

 

現在,與蔭余堂同時被王樹楷看中的另外5所老民居,有的破敗不堪,有的早被拆除(通常被推倒讓位於新建築,即使轉手,通常只價值幾百元人民幣),只有蔭余堂依然完好的、安然的保護在薩蘭市的PEM博物館,靜靜的看著那些前來欣賞她的人們。

 

PEM為她做了一個十分精美的網站http://pem.org/yinyutang/,叫做yin yu tang,a  Chinese  home,頁面以鮮艷的中國紅為底色,上面用毛筆蒼勁有力寫著三個醒目的黑色大字——蔭余堂。網站提供了蔭余堂簡史、蔭余堂家譜世系,來往家信、建築特色、搬遷過程等,並以多幅精確的3D透視圖、視頻從各個立面和角度詳細、立體地再現了蔭余堂的建築構造和細節。

1996年,在美國工作多年的華人王樹楷作為南希的助手來到徽州挑選民居,依照相關規定,受保護的古民居不能選,他只能在普通的古民居中選擇。“歷時一年多的時間,王樹楷走遍了徽州大小村落,先是從1000多座老房子中選出600座,又從600座裡選出60座,再選出6座。接下來,這6中取1的最後定奪,王樹楷舉棋不定,哪一座更能體現徽派建築的特點及精華呢?王樹楷終於把選擇的目標聚焦到休寧縣黃村的一座普通民居,那就是蔭余堂”。蔭余堂占地4500平方呎,是一棟二層樓、四水歸堂式的天井院落,內有16間臥室、中堂、貯藏室、魚池、馬頭牆,富有典型徽州民宅建築特色。

 

在南希的推動下,蔭余堂的美國展出計劃得到世界最大的投資公司Fidelity及其基金會的支持,並作為中美文化交流計劃的一個項目,1997年起開始解體調查。蔭余堂被拆之前的1997年盛夏,蔭余堂第35代傳人向祖屋作了最後一次告別。

 

黃氏後人將蔭余堂轉讓給美國博物館,沒有接受大筆酬金,只象征性地得到政府補貼。他們認為蔭余堂能夠在美國得到重建和永久保存,也是尊重祖先福蔭後代的本意。黃氏後代都希望能夠有朝一日能夠到美國瞻仰這所從徽州山區走出,即將舉世聞名的祖業(多年以後,蔭余堂第36代傳人黃秋華終於來到了波士頓PEM博物館看到了他們的老屋,他說:“當時就覺得我們已經穿越時空了,因為我們的房子在我的記憶當中已經被拆掉了,這時候突然展示在我面前,我覺得非常激動。當時,世界頂級提琴大師馬友友正在我家庭院裡面拉大提琴,音樂聲是很美妙的,所以,我情不自禁地眼淚就流了下來,覺得感觸非常大。”)

 

異地重建式的拆除比蓋新房子難多了,拆除工作整整持續了兩個多月,主要的木石結構部件都進行編號,記錄原有的組成方式。拆下來的結構部件數量龐大,這其中不僅包括700個木件、9000多塊磚瓦、石料等建築材料,還包括了當時屋內擺放的家具、生活用品,甚至連同院牆、門口鋪設的麻石路板也一並原封不動搬到了美國,共動用了近四十個國際標准貨櫃。當年11月底蔭余堂拆散裝船,1998年2月全部運抵波士頓港口。

 

中國最著名的古建築專家,曾就學於建築大師梁思成的羅哲文先生曾親自到波士頓參觀蔭余堂的籌備工作,他認為蔭余堂在北美展出意義重大,特別是除建築之外,室內的日常家居和生活用品一應具全,能夠反映出中國清末民初乃至文化大革命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影響。

 

在隨後的五年籌備期間,中美兩國的文物專家和來自中國的古建築技師和專業木匠(特意從安徽聘請的能工巧匠),對蔭余堂各個部件進行測量、登記,將損壞腐爛的木質部件按原樣重新打造。此外,對於蔭余堂內外相關的所有文物,都經過美國標准的文物保存處理程序,進行登記和技術處理。同時,文物專家還對蔭余堂各部位結構進行技術研究,了解古建築的工藝和設計傳統以及規范。這些研究工作極大地豐富了美國學術界對中國徽派文化和古建築的了解。           波士頓北郊薩蘭市的碧波地博物館為了安置蔭余堂,擴寬了馬路,以便運輸車輛暢行無阻;把門側的小街堵死,以便將蔭余堂展廳與主樓相聯;拆遷了一大片當地的居民區,給蔭余堂讓出更多的空地,用來更好地顯示她周身的魅力(看慣了中國政府拆舊屋蓋新樓,美國拆新房為舊屋讓路的做法讓我很是感慨)。為了尊重中國文化,開工時還行上金花、批紅布、安五袋、釘五色布、上香、敬酒等中國傳統的破土上梁儀式。2003年6月21日,有著二三百年歷史的蔭余堂終於加入薩蘭市已有的二十三座歷史建築的行列,正式向公眾開放。

 

隨古民居一起展出的,還有一些重要的歷史文物。蔭余堂一樓正堂供奉著黃氏祖先的畫像,還存有黃氏宗親族譜。在拆卸蔭余堂的過程中,人們不僅發現了黃家主人上世紀二十年代在上海經商時與家裡的通信,也找到屋主的日記、雜記等各種文物。工人還在地板夾縫,牆角等處發現清朝末年女人的發簪和貼有清國郵票的信封,在當今的國際古董市場,這些文物都價值不菲。

 

現在,與蔭余堂同時被王樹楷看中的另外5所老民居,有的破敗不堪,有的早被拆除(通常被推倒讓位於新建築,即使轉手,通常只價值幾百元人民幣),只有蔭余堂依然完好的、安然的保護在薩蘭市的PEM博物館,靜靜的看著那些前來欣賞她的人們。

(來源;微信號古建平台)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