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誕生地--塔爾寺
日期:2016/12/15 2:05:53   編輯:古代建築史![]() |
密宗學院 |
塔爾寺,藏語稱“衮本賢巴林”意思為“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坐落在青海省湟中縣魯沙爾鎮,距省會西寧市26公裡,是我國藏傳佛教善規派(俗稱黃教,又音譯為格魯派)的六大叢林之一,也是這一教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一九六一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單位。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宗喀巴之母在宗喀巴落生的地方建起一座蓮聚寶塔,從此,信教群眾就在這裡“煨桑”、禮佛。明嘉慶三十九年(1560年),靜修僧仁慶宗哲堅贊在蓮花山南麓建一小寺,因寺與塔相鄰,故人們將其連稱為塔爾寺。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三世達賴索南嘉措從西藏來青海,囑仁慶宗哲堅贊在蓮聚寶塔右側修建了一座彌勒佛殿。以後,歷代僧人信徒多次擴建裝飾。
![]() |
密宗學院 |
現塔爾寺占地面積六百余畝。雄踞全寺中心的大金瓦殿是塔爾寺的主建築,它與明柱素潔,氣象莊嚴的大經堂,以及錯落排列的彌勒殿、金剛殿、釋迦殿、文殊殿、四大經院(顯宗經院、密宗經院、醫明經院、時輪經院)、長壽殿、護法神殿、印經院、上下酥油花院、跳神舞院、大拉讓、活佛院、八大如來寶塔、時輪塔、過門塔、僧捨等形成一組形式獨特、布局嚴謹、融有漢藏特點的宏大建築群。
![]() |
密宗學院天花 |
大金瓦殿面積456平方米,高19米,始建於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三層歇山式屋頂,是一座融有漢藏特點的宮殿式建築。它以碧琉璃磚砌牆,镏金銅瓦覆頂,上置大金頂寶瓶和噴焰寶飾,內有諸佛神像和11米高的神變大靈塔,陳設有金燈、古瓶、大象牙等多種法器。
大經堂,為寺僧禮佛、誦經的集合場所,面積二千七百五十平方米,始建於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民國元年(1912年)失火重建。有一百六十六根明柱,柱上圍裹幡龍圖案的彩色藏毯,彩繪棟梁,斗拱、藻井和佛教故事壁畫。屋頂裝飾有镏金法幢,金頂,寶瓶、法輪、金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