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千年古城牆“拜個年”
日期:2016/12/15 0:20:57   編輯:古代建築史安吉縣安城人在過年時總喜歡去那堵老城牆走走看看,感受一下古風,我也不例外。正月初一一早,我和爺爺專門去安城古城牆的南門口,給這段歷經千年卻毫不褪色的歷史文化“拜個年”。 一塊磚、一座塔、一段牆,這些歷史古跡安城人從小就看過、走過、摸過,再次細細品來,別有一番滋味。爺爺彎下腰,將城牆邊的垃圾拾一拾,野草拔一拔,便又開始對我說起那段我從小聽到大的故事:“安城的城池外型非常像壽桃形態,所以也叫‘桃城’。當時,安城是安吉縣城的簡稱,從唐朝晚期到清中期,安吉人以安城為中心,經營了1000余年,安城城內有四城門、九街十八巷、十二牌坊、七十二水井。” 我扶著爺爺,爺爺撫著城牆,若有所思。“老俞伯,今天這麼空啊。”一大嗓門,將爺爺的思緒拉回,原來是家住老城牆邊的王秀阿姨,她手拿幾柱香,點著後插在城牆腳邊。過年到城牆邊來焚一柱香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無病無災也是安城老人們的傳統。“去年因為城牆保護工程,挨著城牆住的人家都搬走了,心裡總是記掛著這堵高大的城牆,祖祖輩輩傳下的規矩不能忘,所以大過年的,就要回來走上一走,看上一看。”據王秀介紹,老人們說安城歷史上曾遭受過無數次特大洪水襲擊,但都是因為有了這堵高大的城牆,城裡的百姓才躲過一場場劫難,如今城牆不再是抵御洪水的“保護神”,可安城人依然時刻惦記這堵老城牆。 據了解, 2010年,安城古城牆被列入《國家“十二五”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設施建設規劃》。安吉縣委縣政府同時作出相應安排,積極按照“走通城牆、疏通城河、城內遷移”的“三步走”部署,加強對城牆的保護和宣傳,嚴格控制城牆保護范圍內新建建築。拆違建、鋪道路、搬農戶、修城牆,還專門配備了文物保護管理所的巡護員,定期對古城牆進行維護。 記者在走訪其他幾個城門時,還碰到了安城村黨支部書記吳國仁,他一口氣數了好幾個新年新變化:“這幾年,我們村每年投入60多萬元用於公共設施和衛生保潔的長效管理。道路變寬了、綠化變多了、河塘變清了。猴年,新的農貿市場也將投入使用啦……” 這段古城牆,不斷見證著安城的美麗與繁華,滄桑與變遷。它是安吉歷史文明的見證,更是一代又一代安城人幸福生活的精神寄托。 (來源:湖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