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千年古村落的古風新韻

千年古村落的古風新韻

日期:2016/12/15 0:15:34      編輯:古代建築史

 

圖為千年古村落西浦村。 王東明 攝

中新網寧德4月17日電 題:千年古村落的古風新韻

作者 呂巧琴 葉茂

車下犀溪高速口,沿著平坦的公路驅車不到10分鐘,一個具有11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福建壽寧縣犀溪鎮西浦村就站在了面前。

“現在,村子很熱鬧,多的時候一天要接待800人左右,都忙不過來。”當中新網記者在村口見到村民缪仕芝時,她正在她的“農家樂”店裡忙著准備農家土菜。

站在村口遠眺,古村靠山依水,古柳、古橋、古民居構成一幅獨特的“小橋、流水、人家”畫卷。雖地處閩東偏僻山區,西浦村卻有江南水鄉獨特的韻味。

在鄉村旅游開發啟動後,缪仕芝2009年從廣東回到村裡,利用自家民房開起了“農家樂”。經過數年經營,她的“農家樂”已擴大至4層樓,她家的日子也過得越來越紅火。

“在家做事安穩,一家人能在一起,現在一年也有100萬元(人民幣,下同)左右的營業額。”36歲的缪仕芝,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婦女做起了女老板,“為應對旅游旺季,正計劃租下隔壁300平方米的樓房開分店。”

西浦村,是南宋御賜狀元缪蟾的故鄉。村中缪氏家族古時相繼湧現出18名進士,西浦村也被譽為“狀元故裡,進士之鄉”。

2009年4月起,當地啟動西浦旅游景區開發。獨特的廊橋水鄉和自然人文環境,使其獲稱“中國最有魅力休閒鄉村”,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每年吸引10余萬人次的游客前來游玩。

犀溪鎮黨委書記葉寶元告訴記者,截至目前,景區已投入資金3000多萬元,帶動農戶開起了5家特色“農家樂”、6家“農家公寓”,以及農特產品銷售。

走進村中,村內隨處可見保存完好的宗祠、古民居、古廟、古楹聯,古香古色。記者發現,這些古民居的門樓、門窗、斗拱、月梁、雀替等,都雕镂有精美的圖案和紋飾,美輪美奂。

圖為千年古村落西浦村裡的狀元橋。 王東明 攝

有人說,西浦的韻致還在水。誠然,因有水,村中不到2000米長的河段上,各式各樣的橋細數下來共有13座之多。古廊橋、石板橋、碇步橋橫跨河上,成為山區鄉村並不多見的一道獨特景致。

沿著曲徑通幽的村道來到狀元祠,耳畔傳來陣陣唱戲聲,一出“壽寧北路戲”正在這裡上演。北路戲傳承人之一的缪清奇告訴記者,村裡搞旅游開發後,他們就經常在這演出。

壽寧北路戲俗稱福建亂彈、橫哨戲,曾流行於閩北、閩中及閩東等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是代表清代亂彈聲腔的珍稀劇種,2006年6月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閩東第一個國寶級文化遺產。

狀元祠內的古戲台上,演員們且歌且舞、兼文兼武,淋漓盡致地展現著所演人物的愛恨嗔癡;層層疊疊的長衣厚衫、厚重的妝容、頭頂繁瑣的飾物,以及旋律優美的唱腔,則仿佛帶人穿越時空,回到戲中的歲月裡。

看戲已然是西浦之旅必不可少的一個節目,而西浦旅游開發讓北路戲獲得了新生。

“旅游不單單是看一些景點,它一定要有內涵,比如和傳統的戲曲結合。”缪清奇說,當游客來到西浦村,不僅能看到優美的景色,還能體會到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傳承。

古風新韻中,西浦村人開始逐夢未來:爭創國家3A級景區,進一步拓展旅游開發,帶動更多村民增加收入。(完)
 

(來源:解放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