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朔州]人說平魯好風光

[朔州]人說平魯好風光

日期:2016/12/15 0:15:30      編輯:古代建築史

 

邊關長城

 

邊關長城

 

邊塞古院

 

邊塞古院

 

  中華文化發展繁榮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條件,保護歷史文物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要求。飽含著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感情,擔負著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加強歷史文物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始終為習近平所關注、所思考。無論是對有關報告的批示,還是到地方考察調研,習近平歷來高度重視文物保護,並身體力行推動保護和搶救文物工作,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多次就文物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對提升文物保護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個民族的文化遺產,承載著這個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一個國家的文化遺產,代表著這個國家悠久歷史文化的“根”與“魂”。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就是守護民族和國家過去的輝煌、今天的資源、未來的希望。“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對文物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強調,“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

 

  文物遺跡遺物是一項主要的旅游資源,毋庸置疑,那些色彩紛呈、精美絕倫的大量文物遺跡遺物是一項主要的旅游資源。尋古探勝、求知求新,進而達到增長知識、愉悅心情,是廣大旅游者的普遍心理。人們希望對自己的民族、國家乃至人類歷史有所了解,更願以感同身受的體驗,去感悟觸摸博大精深的文化積澱。觀賞文物古跡,使人們在游中品味,激發活力,那些人類遺存之精美之絕世,能不同程度地滿足人們日益豐富活躍的生活和精神之需求,因而成為旅游資源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特色亦是旅游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靈魂。為此,保護好文物,對我國的旅游事業更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有“朔北雄城,塞外天險”之稱的平魯城,因地處邊塞,長期為漢室與匈奴等北方民族拉鋸爭戰之地,因此,歷代戰爭的烽火硝煙積澱了邊塞軍事文化厚重的內涵。平魯城又是中國門神尉遲恭的故裡,歷史的時空澆鑄了一座民俗文化信仰的吉祥豐碑。獨特的山地風光和塞上風情文化,底蘊深厚,潛力巨大。演繹了曾是“雁門關外野人家”的平魯,順應時代發展,在政府的主導下,門神文化園、北固山、烏龍洞及明海湖作為特色旅游,在突出門神文化、邊塞文化主題的同時,又彰顯出平魯的無窮魅力。“寒沙迷騎跡,朔風斷邊聲”的景象,已然成為一種歷史記憶,門神之鄉冠以文化的定義,邊塞長城竟成一壺陳年老酒,北固樓千佛弘法滿眼風光,勝境清幽的烏龍洞修葺一新,明海湖莺歌燕舞流觞曲水茗禅茶,恬靜的山鄉新農村,郁郁的綠色長廊……可以說諸多歷史名勝、名苑佳景和這塊欣欣向榮的黃土地相比,也要黯然失色。平魯是塊寶,處處有璞玉。這座有著濃厚歷史底蘊的文城,貫徹落實習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將它自身的內涵推向中國,走向世界。

(來源:中國文物網駐朔州工作站)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