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人頂起,為木塔申遺做貢獻,外地人分享,有機會一睹雄風,很壯觀(附導游詞)) 2010-05-24 09:43:24
塞北五月風光好,奇塔祥雲飛渡,古城流光溢彩。5月21日,由朔州市委宣傳部主辦,應縣縣委、應縣人民政府承辦的首屆中國·應縣釋迦塔國際旅游文化節將在塞北古城應縣隆重開幕。
在向四海賓朋展現現存世界上最古老、最高大的釋迦塔獨特魅力的同時,古城應縣也將全方位地向世人展示其深厚的人文歷史底蘊和獨特的佛教古建文化。以“讓釋迦塔走向世界——為木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加油”為主題的慶典活動,還將為佛宮寺釋迦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升溫造勢,創建頂級旅游品牌,樹立文化大縣形象。
應縣古稱應州,歷史悠久,古跡甚多。舉世聞名的釋迦塔、國內僅存的精雕藻井淨土寺,還有相對集中的廟宇群,與雲岡石窟、五台山、恆山構成了四位一體的晉北佛教古建文化黃金旅游圈。
佛宮寺釋迦塔位於應縣縣城西北角,是世界上現存唯一最古老、最高大的純木結構建築,與比薩斜塔、艾菲爾鐵塔並稱為世界三大奇塔,是我國古老建築的遺世瑰寶。明代《應州志》記載,釋迦塔始建於遼清寧二年 (公元1056年),距今已近千年。1961年,經國務院批准,釋迦塔成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來相繼在塔內發現了大批遼代秘藏,佛教的七寶和一雙佛牙。中國歷史博物館和山西省文物局相關權威專家曾認定,釋迦塔一雙佛牙捨利為佛祖釋迦牟尼遺骨。釋迦塔塔高67.31米,底面直徑30.27米,總重量約7500噸,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塔基分為上、下兩層,塔高9層,5個明層,4個暗層,外觀為六檐五層,塔剎由基座、仰蓮、相輪、圓光、仰月、寶蓋、寶珠組成。在天高雲淡的晉北大地,雄奇壯美的釋迦塔傲視四野,遺世獨立。
佛宮寺釋迦塔被我國當代建築學泰斗梁思成譽為“中國古代建設斗拱藝術博物館”,其設計與施工匠心獨運,采用雙層環形空間框架結構,上層柱腳插在下層柱頭的枋上並向內遞收,形成了一層比一層小的優美輪廓。一層南北開門,四周設有回廊,塔內各層裝有木制樓梯,游者可拾級而上。二層以上都設有平座欄桿,形成回廊。塔的暗層,內外槽柱之間梁用斜撐連接,成八角筒式內外框架。全塔共使用了54種不同形式的斗拱,種類之多,世界罕見。全塔在結構上沒用一個釘子,構造全靠卯榫連接。即使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要想只用卯榫連接來堆砌這樣一座“積木式”建築,也不可思議。
據了解,此次釋迦塔國際旅游文化節將歷時5天,主要內容將包括:在開幕式當天邀請國內著名的演藝團體舉行大型主題演唱會和晚會;邀請國內外旅行社團及國際友人進行旅游景區和旅游產品的宣傳促銷和引資開發工作;舉辦釋迦塔出土文物展;舉辦大型文化產品展覽;節慶期間舉辦大型廣場文藝展演《蕭太後還鄉禮佛》及民間社火展演;舉行朔州市地方小戲,如耍孩兒、二人台、道情、大秧歌等展演;舉辦應縣名優特產品展示和地方特色小吃展銷;邀請國內外高僧大德舉辦一系列高規格的佛事活動。
此次釋迦塔國際旅游文化節,也是應縣全面實施“五個一”文化產業工程,樹立文化大縣形象的重要舉措。長期獨特的地理區位和歷史積澱,應縣已逐步形成了以釋迦塔為主的古建文化、以佛牙捨利為代表的佛教文化和以皇帝皇後為主體的五代、遼金文化的豐富歷史文化資源,這也為應縣建設旅游文化大縣奠定了得天獨厚的基礎。近幾年來,應縣縣委、縣政府更是持續加大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發展地方旅游文化產業。僅今年就投資100萬元作為文化產業發展啟動資金,並聘請了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和北京博雅方略旅游景觀規劃設計院,整體規劃制定 《應縣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應縣佛宮寺釋迦塔國際旅游文化節策劃書》、《應縣旅游文化產業園區可行性報告》、《應縣佛牙捨利崇拜策劃書》,還與北京現代文化藝術中心合作,拍攝電影《永鎮金城》。應縣旅游文化產業園區目前已完成了立項、選址工作……應縣文化產業呈現出一派方興未艾、欣欣向榮的景象。
塞外古城風光無限好,佛宮奇塔經濟共繁榮。值得期待的是,借著首屆中國·應縣釋迦塔國際旅游文化節的東風,千年釋迦塔必將走向世界,應縣的旅游文化產業必然更加生機勃發。
木塔景區導游詞
我們剛剛從佛教聖地五台山出來,那我們一會兒要經過山西另一個鬼斧神工的建築——朔州市的應縣木塔,相信大家對佛教知識還是記憶猶新的吧。那麼大家一定記得那句“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是一句對見義勇為的道德情操贊美的話,同時,它也反映了佛家慈悲為懷的理念。浮屠即是塔的別稱。
塔是中國建築史上一個特有的建築形式,它起源於印度,最初的佛塔都是捨利塔,也就是佛的埋骨塔,有墳茔的意味。那在這兒就給大家講講捨利。捨利是梵語的音譯,主要是指得道高僧們在荼毗後煉出的結晶體,它們堅如金剛,閃閃發光、形態各異、色彩也各不相同,常稱為“五色捨利”。例如五台山淨如法師,在圓寂之後,發現了各色捨利5000余顆。據專家研究,白色的捨利是骨捨利,黑色的捨利為發捨利,赤色的捨利為肉身捨利。
那隨著宗教文化不斷地深入與發展,塔也在不斷地發展,塔的意義已超出了其建築本身,而是發展成為了一種塔文化。
由於最初的塔是埋葬佛捨利的地方,所以它的作用就相當於我們今天寺廟中的大雄寶殿,那隨著佛教的發展,寺廟中就有了專門供奉佛像的殿閣,那塔和殿就可以相提並論了,唐代是塔修建在殿旁,直到宋代塔才修在了殿後。
塔的用料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了改變。塔在漢朝傳入中國,最初為木塔,後來出現了磚塔,到宋代的時候,出現了石塔、金屬塔、琉璃塔。形制也發生了變化,最早的為覆缽式塔,到後來有了樓閣式、密檐式、還有最為寶貴的金剛寶座塔,全國這種塔僅存5座。作用也從最早的捨利塔,發展到藏經塔還有一些世俗塔,比如風水塔、文峰塔。
塔的層數通常是奇數,面數通常為偶數。中國傳統文化中奇數數為陽,偶數為陰,而陽為天,陰為地,所以塔也可以稱得上是負陰抱陽,頂天立地的。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塔,它一般都分為四部分,即塔剎、塔身、塔基,地宮。
我國最早的佛塔修建於東漢年間的洛陽白馬寺內,遺憾的是這座塔早已被毀,我國最大的塔林在登封少林寺,共有229座。山西也有很多珍貴的寶塔,廣勝寺的七彩飛虹琉璃塔是我國現存唯一的琉璃寶塔,太原雙塔是我國最高的雙塔,普救寺的莺莺塔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回音建築之一,五台山的大白塔是典型的覆缽式塔,也是五台山的代表。
那講了這麼多,這應縣木塔到底有什麼值得參觀的地方呢?下面我就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應縣木塔。
應縣木塔是我國木構建築的奇跡,它的珍貴價值可以概括為最古、最高、最多、最巧、最固這幾個詞。
最古是說它的塔齡,它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距今已有951年的歷史了,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塔,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的木構建築。
最高時它的高度,它的高度有67.31米,相當於20層樓房,不僅是全國最高的木塔,而且是當今世界最高的純木構建築,所以,它也堪稱是一個擎天柱。
最多是指它的斗拱種類。斗拱是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中的一種支承構件,方形木塊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長木叫昂,三者交叉重疊,合稱斗拱。木塔共用54種不同形制的斗拱,堪稱斗拱博物館。
最巧是說木塔的設計。木塔為純木結構,67.31米的高度沒有用一根鐵釘,全靠榫和卯咬合,造型美觀。據統計全塔共用木料10000方,重約7400噸,當地有這樣一句話:坎盡黃花松,建起應州塔。
最固是說它的結構。我們知道高度和穩固是成反比的,越高越不穩定。應縣木塔67.31米,那為什麼951年了,它仍屹立不倒,這與它的結構有關。它是一個雙層套桶結構,這就增加了它的穩固性,此外,這樣的結構還巧妙的發揮了木頭的柔韌性,所以,在經歷了十幾次大的地震後,寶塔還能屹立不倒。
應縣木塔還有一絕,名匾眾多,我們站在塔下,會看到大大小小的牌匾,共有53塊,有的敘事,有的贊揚,那在這就不給大家一一介紹了,我們介紹其中的幾塊。
在塔的第三層有一塊這樣牌匾,上寫三個大字:釋迦塔。三個字寫出了塔的本質屬性,那除了這三個字以外,在其旁邊還有很多小字,不要小看這些小字,共236字,卻記載了木塔的修建年代,為對它的歷史的考證,提供了有利的歷史資料。
此外,還有明武宗朱厚照留下的“天下奇觀”:明永樂皇帝所題的“峻極神工。
那塔的外觀就介紹到此,我來看塔的內部。
塔既然相當於殿宇,那它的內部就一定會有塑像,整座塔在每一層都有塑像,而且造型都不一樣,那所供奉的最多的就是釋迦牟尼。
在第一層中供奉的釋迦牟尼像是最有特點的,高11米,所塑的是釋迦牟尼的說法印,大家細細觀察會發現,佛的鼻子下面長有綠色的胡須,而且還戴有耳環,這也正是遼代男子的特征,所以,塑像也為考證木塔的建造年代,提供了依據。
那大家會問了,為什麼會在這個地方,建這麼高大的一座塔呢?大體有三個原因:
一、 禮佛。遼代的統治者是崇信佛教的,所以就建了這麼一座塔,用來禮佛。
二、 軍事作用。遼代時,經常發生戰爭,而這裡又是軍事重鎮,當時,並沒有我們現在這麼先進的了望設備,那麼,高大的古塔就成了軍事了望塔。
三、 歷史作用。在遼代,蕭氏家族共出現了三位皇後,那為了炫耀家族勢力,他們就建了這座古塔,作為家廟。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蕭皇後是應州人,建這麼一座塔,是為了讓她,登塔欣賞家鄉的風光的。此外,在春夏,大家會看到一景,那就是麻燕圍繞木塔群飛,本身木塔就是一個謎,那麻燕群飛就也成了一個謎了。其實,這也是木塔千年不毀的一個原因。山西地處黃土高原,氣候干燥,所以大家就不用擔心,木材的天敵白螞蟻了,這裡沒有:但是,應縣在山西地區又屬氣候較為濕潤的地方,所以難免生蟲,那麻燕就是在這裡守護木塔,防止它被蟲蛀,因為它們都在覓食。應縣木塔不僅是中國的奇跡,也是世界的奇跡,所以它與法國的埃菲爾鐵塔、意大利的比薩斜塔、埃及的金字塔合稱為世界四大奇塔。
我的講解就到此結束了,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去親自看一看,身臨其境的感受一下這樣的鬼斧神工到底神在什麼地方。
山西的應縣木塔,俗稱天柱,原名為佛宮寺釋迦塔,位於應縣城佛宮寺內。
應縣木塔渾厚、高大、粗犷,是享有盛名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相傳,寺內木塔是遼代興宗皇帝為他心愛的把子觀賞美景而修建的,也有的說是興宗皇帝為讓他的王公大臣觀戰而修建的。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它經歷多少個暑夏嚴冬,多少次狂風暴雨,多少次閃電雷鳴,但木塔卻安然無恙。據縣志記載,遼、金以來,曾先後歷經七次大地震,其中最厲害的是元代順帝時的大地震,地震連續七天,木塔仍巍然不動,足見塔身構件安裝合理,制作精細,質地十分堅固。
應縣木塔總高67.31米,是國內外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結構建築。塔平面呈八角形,共九層,其中四層是暗層,外觀五層六檐。應縣木塔,比北京北海的白塔高出31.41米,比西安的大雁塔高出3.21米。整個塔身,從粗犷中見玲珑,從古樸中見端莊。木塔外觀,既無雕梁畫棟,又無溢彩流光,然而那巍峨粗壯、拔地擎天的身軀,那結構嚴謹、交錯默契的斗拱,都足以令人目炫動容,贊歎不已。無怪古人在塔上用斗大的字,寫成牌匾懸在那裡,什麼“拱辰”、“掛月”,“天下奇觀’、“天柱地軸”,即便用渾樸的壯筆,用最富有感情的語言,也難以傾訴人們胸中的感慨與贊美。
應縣木塔底層直徑為30米,建在4米高的兩層石砌的台基上。內外兩槽立柱,構成雙層套筒式結構。塔的第一層,用藍色琉璃瓦鑲邊,猶如錦上添花。塔的內外兩道八角形木結構框架,用大粱和斗拱互相拉結。框架之間不用一個鐵釘,全靠斗拱梁架把所有木件構成一個完整的、穩固的整體,這在我國建築史上可謂是個奇跡。
木塔底層有門朝南,內有木制樓梯,可盤旋而上。木塔外側有回廊扶欄,登高遠眺,大有“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之感。
塔頂,八角攢尖式,立有鐵剎。仰蓮、復缽、相輪、,火焰、仰月、寶瓶、寶珠組成直射藍天的剎柱,更襯托出木塔雄偉壯觀的氣魄。
木塔內,明層原來都有塑像,因年久失修,現僅存幾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底層高達11米的釋迦牟尼坐像。這尊佛像,形體豐盈飽滿,神態端莊慈祥,衣紋洗練流暢,仍然保持著遼塑風格。在底層內槽壁面,6幅如來壁畫,比例適度,色澤艷麗。加來頭頂有飛天壁畫,飛天體形豐滿,動感強,活潑浪漫,神采飛揚,是壁畫中的精品。
傳說應縣木塔是魯班爺建造的。
很久以前的一天,魯班和妹妹從南方來到北方,走到應州地面,看到這荒涼的戰場,白骨累累,不是北方的鞑子(對北方少數民族的俗稱),從這裡殺向關裡,就是南方的蠻子(對南方人民的俗稱),從這裡殺向關外。有時兩軍就在這金沙灘地面打了起來,經常殺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勞動人民飽受戰禍之苦。於是他決定修一座木塔,壓一壓這裡的殺氣。
誰知魯班把這個想法和妹妹說了以後,妹妹不願意,她說建一座大塔需要多長時間呀?她不願意在荒涼的地方多呆。魯班說,用不了多長時間,他一夜便可以建成。妹妹不信,說你這不是說大話,嚇唬人。便問,你要建一座多大的塔,有幾層?用哪兒的材料?魯班說:“我要建一座十二層玲珑木塔,就用應州西北黃花梁那片松樹林的木材”。妹妹抬頭一望,嗬,長滿了林木的大山岡,離應城足足有三十裡呢!於是便和哥哥打賭說,你能一夜之間造一座木塔,我就能一夜繡十二雙繡花鞋,咱看誰完工快。魯班說,好!一言為定。於是兄妹二人便分頭忙了起來。
晚上定更後,魯班一個人忙了起來,他運用神通,將黃花梁的巨木伐來,將恆山石運來,砌石為基;架梁為拱,到三更天的時候,木塔的工程已經完了一半。誰知魯班妹妹只顧偷看哥哥建塔,把繡花鞋的事忘了。這時眼看鼓打了三更,便慌了起來,躲在一旁,喔喔地裝了幾聲雞叫,自己馬上掐訣念咒,請來天上七仙女,幫她繡鞋,這樣十二雙鞋繡完,天已快亮了。再說魯班,三更時聽到雞叫,以為天快亮了,木塔只建了六層,黃花梁的森林也伐完了。到遠處運木材吧,時間來不及了,只好請來天上的瓦仙和他一塊干,這上六塔就是磚瓦木混合結構了。到五更時,十二層雄偉的寶塔已經建成,只見玲珑宏敞,蔚然壯觀,使魯班妹妹和七仙女驚歎不已!
妹妹趕快找哥哥,哥哥不見了。原來魯班到天宮借寶去了。借什麼寶?為了使寶塔防水、防火,他特向玉皇大帝借逼水珠和逼火珠。安上了這兩顆寶珠,就再也不愁火燒水淹了。正當魯班借了寶珠往回趕的時候,應縣的城隍土地爺起來了,原來這十二層寶塔把他們壓得出不上氣來,他們乘魯班不在,鎮塔之寶還沒安上這空兒,弄來一股妖風,將寶塔上三層一直吹到關外大草原。等魯班回來時,應州就只剩下九層木塔了。魯班氣得一屁股坐在了桑干河畔,誰知用力過猛,將薛家營村北壓了個大坑,就是以後的干海凹(現在薛家營水庫)。勞累了一夜,暫時歇歇,將鞋裡的土倒倒,就倒了兩個大土丘,後來這裡的村名叫圪塔。一看鞋也爛了,隨手一扔,占了大片地方,後來這個村莊就叫鞋(颉)莊。休息了一會兒,他只好把鎮塔之寶安到了這剩下的九層塔裡,和妹妹一起離開了應州。
那三層磚塔呢?被一陣妖風吹到了大青山下豐州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不信你去看看,和應縣木塔一模一樣,還有點傾斜,塔尖也吹掉了,這是因為沒有寶珠的緣故。
應縣木塔呢,自從安上了逼水珠、逼火珠後,再也不怕水、火、風等災害了。要不,哪能近千年安然無恙呢?
應縣木塔為天下第一大木塔,關於它的傳說優美動聽,下面就講一個“蓮花台下八力士”的故事:
木塔底層大門對面有一尊高大的如來像,坐在一個巨大的蓮花台上。這個蓮花台被八個力士扛著,個個力舉千鈞,形象生動逼真。
這八個力士本是駐守八個方向的護法天神,乘如來古佛外出講經說法之機,匯聚一處,私下凡塵。他們八個下了凡間,排山倒海。本來天下三山五岳、五湖四海排列得整整齊齊,像棋子一樣,所以有“星羅棋布”一說。八力士下凡以後,隨便把山搬來搬去,弄成現在這個樣子。天下百姓被他們攪得流離失所,怨聲載道。俗話說:“天上一晝夜,人間一百年”,當如來返回西天,這八個力士已經把人間搞得亂七八糟。如來為了降服這八個亂世魔王,搖身變為一個秀才下了凡塵,去尋找那八個力士。
一天,如來終於找到了他們,他們正在一起玩弄幾座大山。如來迎面上去施禮道:“八位將軍就是天下聞名的大力士,可我不信。我坐在這個蓮花台上,看看你們能不能把我抬起來?”八個力士說,哪用八個,兩個就行。上去兩個力士,蓮台絲毫未動;上去四個力士,蓮台才過雙腿;最後八個力士都上去,才把蓮台抬過頭頂,抬過頭頂可怎麼也抬不動了,只聽一聲“定!”八個力士就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永遠抬著蓮台。據說誰也離不開誰,其中走一個,另外七個就要被壓死。所以,互相瞅著誰也伯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