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歷史上尋找中國古代文明最偉大的標志,許多人會想到“長城”“黃河”這些字眼。而能與它們相呼應的,卻只有“京杭大運河”。它們一剛一柔,一個是為了戰爭,一個為了孕育;一個傲然矗立,一個悄然流淌;一個橫貫東西,一個牽引南北;一個伴著鐵馬金戈,一個浸於槳聲燈影。
在今天,長城卻是要比運河的名氣響亮得多。然而,運河早於長城。早在公元前5世紀,一個諸侯國的國君在他統治的疆土北方,決定挖掘一條河渠以運輸戰爭糧草。這個國君就是吳國的夫差。
運河在我們身邊靜靜地流淌,已經千年……只是,隨著工業化的進程、交通的升級,那條流淌了兩千多年的運河,漸漸淡出了我們的視線。為了找回遺忘的運河文明,我在和那些船民的交流中尋到依然存在的運河故道。
安德橋
京杭運河從平望開始,逐漸分出了三條航道;最後這三條航道在余杭的塘棲鎮再次匯到了一處。流經平望的運河,最初是穿鎮而過的,然後在鎮南的莺脰湖分出了三條航道(至於是哪三條,留到後文再表)。
因為平望鎮區古運河的航道太窄、河床抬高,於是人們將運河改道到鎮東。1958年開始太浦河工程後,繞過平望鎮的這段運河便漸漸和太浦河並道,直接由鎮西流過。鎮東的那段運河和鎮區的古運河一樣,漸漸沉寂了下來。
安德橋,又名平望橋。始建於唐大歷年間(766——779),宋淳熙十二年(1185)重建,明清兩代多次修建。現存之橋為清同治十一年(1872)由江蘇省水利工程總局重建。拱形單孔,南北走向,跨於京杭古運河和古塘交匯處。全長49.8米,中寬4.53米,堍寬6.3米,跨度11.5米,矢高9.3米,均為花崗石砌置。南宋詩人楊萬裡有詩雲:“亂港交穿市,高橋過得桅。”
東溪河王宅,位於平望鎮東溪河西岸。王氏為平望望族,祖業行醫。該宅分南北兩路,坐西朝東,占地約1100平方米。北路為兩進一園,建於清光緒八年(1882);南路為兩進,建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
遺憾的是,王宅年久失修,牆體多處嚴重開裂,搖搖欲墜。
安民橋,俗稱北渡橋、北大橋。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始建,崇祯二年(1629)重建。拱形單孔,東西走向,橫跨京杭古運河。除武康石間壁和青石金剛“牆”外,其余由花崗石砌置。全長36.7米,寬4.6米,跨度9米,矢高8米,矢跨比為1:1.25,為少見的陡拱橋。
運河故道裡,停泊著異鄉的泊船。由於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已經很難尋到立足的土地。他們只能以船為家,艱難的討生活。在這條運河故道上,停靠了太多太多的漁船。
隨著江南漁業的衰敗,他們艱難地生活著。大多數漁民有家回不去,老家的耕地早被收回,老宅子也快倒塌。他們想在異鄉落腳生存,可是在這異鄉哪有屬於他們的土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