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古建工匠:一雙巧手留存歷史

古建工匠:一雙巧手留存歷史

日期:2016/12/15 0:13:57      編輯:古代建築史

要建一棟樓房,從地基到封頂,每一道工序都很重要。對古建築來說,柱子、斗拱、橫梁、椽子等構件,不僅體現了工匠的技藝,還體現了傳統文化。古建工匠,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精巧的雙手讓古建築“復活”,重現古建築魅力。

中站區府城街道北朱村是我省現存面積最大、院落最多、保存較好的大型古村落之一。正值該村對古民居進行修復,連日來,記者走進該村,用鏡頭記錄了古建工匠修復古建築的過程。

在一座有著百年歷史的明代古民居內,今年64歲的王西亮拿著卷尺,一邊測量古民居的廊柱中心距離,一邊記錄。擁有48年建築工作經驗的他已養成細心的習慣,他說:“測量數據不能有一點誤差,否則會影響整個工程。”

由於這些百年古民居建築結構的接口都是古老的榫卯,所以在修復過程中,木工顯得很重要。今年46歲的慕麥生16歲就開始學木工,在這個行業已經是一名老工匠了,他正在指導工友對斗拱進行雕刻。對拆移下來的木梁和椽子,他會一一編號。他告訴記者,修復古民居不僅要會雕刻、制作榫卯接口,還要了解古民居的整體結構,記清編號位置,這樣才能將拆移後的古民居恢復如初。

古建工匠大體分為木工、石工、瓦工、泥水工、漆工和彩繪工等工種。修復古建築時,他們始終堅持“大不動、小調整”原則,凡是能保留原形的院落和布局會盡量保留。

在從事古建築研究的劉佳林眼中,古建工匠應兼具構思、斟酌、遵循和繼承這幾個方面的才能,每一座古建築,都是工匠在社會生產與實踐中創造出來的。

修復古建築,不僅勞動量大,而且要有高超的技能,需要幾十年不斷磨煉,許多從業者因堅持不下來而改行。正是有了王西亮等古建工匠的堅持和堅守,許多古建築才得以恢復原貌,才能為人們提供豐富且翔實的歷史實物資料。

圖①古建工匠查看古民居牆體的受損情況。

圖②古建工匠測量枓與栱的銜接尺寸。

圖③古建工匠修復土胚牆。

圖④古建工匠對受損的椽栿進行修補。

圖⑤拆移下來的木梁和椽子被一一編號。

圖⑥古建工匠對下平槫進行測量,用來計算所放椽子的數量。

圖⑦慕麥生(左)正在與工友制作榫卯接口。來源:焦作晚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