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美古鎮:琳琅滿目原生態美食 沿襲百年文化傳承
日期:2016/12/14 9:39:30   編輯:古代建築史揚美這個千年古鎮不僅僅有承載著厚重歷史的飛檐屋脊、陳磚舊瓦、柱礎石雕,同時還擁有在優美的自然環境與豐厚的人文環境中滋養出許多的民俗事象,如聞名的師公戲、揚美古樂,龍舟節、唱春牛、七巧節、中秋節、搶花炮等。揚美特產豐富,豆豉、梅菜、沙糕稱為揚美三寶,此外,蓮藕、酸菜與香蕉也大量產出,豆豉、自制醬油、河魚更是遠近聞名。古老的街巷,陳舊的宅院,原生態的食品,遠離城市喧囂,豐富的民俗文化,這就是揚美。
原生態特產美食飄香古鎮
漫步在揚美古鎮青石板路上,隨處可見造型古樸的腌制大缸,隨處可聞楊梅酒醇香賦予的味道,隨處可吃揚美當地原生態的美食。揚美盛產香蕉、酸菜、梅菜、豆豉等美食,酸菜、梅菜在廣西享有盛名。梅菜、沙糕、豆豉被稱為“揚美三寶”。
走至金馬廣場旁可見一個個小小的攤點,攤位上擺滿了炸蝦餅、烤魚等美味,黃澄澄的色澤甚是誘人,小攤位旁則是一條具有揚美地方特色美食街和美食船,在那裡可以品嘗到鮮美的左江河魚、農家土雞、楊桃叉燒、梅菜扣肉、蒸粉糕、揚美豆腐等富有揚美地方特色的風味菜肴。據揚美導游梁誠介紹,揚美的左江魚味道鮮美,新鮮生猛而無一般淡水魚的泥腥味,而進食佳肴時配上古鎮自釀的酸梅酒,酸酸甜甜,香醇爽口,可謂一絕。
將每一道佳肴細細嘗來,油潤的叉燒配以酸甜可口的楊桃,入口之後肥而不膩,可大快朵頤;揚美豆腐鮮嫩柔滑,吸收了濃湯汁後更顯鮮美,回味綿長;揚美沙糕選用當地的正宗香糯米,“米香”獨特清幽,尤其是剛蒸熟香糯飯,聞之有一種似酒非酒的香醇,飯味濃香、柔軟可口,品過之後滿口清香……
在揚美銷售調味食品的店主許家秀介紹道,她們家的豆豉采用獨家傳承的公益精心釀制,豉香濃郁,松軟可口,經過三次發酵後,豉香、醬香濃郁,味道鮮甜可口;而自家的梅菜采用古鎮百年工藝,經三腌三曬制作而成;而色澤誘人的山黃皮辣椒精心挑選采摘山黃皮與辣椒等精心腌制,同時更有木瓜丁、五彩椒等產品,口感香脆鮮辣。
揚美導游梁誠介紹道,“揚美的豆豉都是先用上乘的黑豆泡透蒸熟或煮熟,然後經過發酵、洗曬而成,有鹹淡兩種,都是炒菜極好的調味料,芳香濃郁,滿口生香。而酸菜采用傳統工藝制作,歷史悠久,久負盛名,生產出來的酸芥菜、酸白菜、酸椰菜、酸蘿卜,頗具特色,菜色鮮黃而有光澤,酸香四溢,吃時酸脆爽口,如加點肉料,味道更佳。主菜、配菜均可,別有滋味。梅菜采用傳統的工藝制作,主菜、配菜均可,干吃、濕吃都行。所謂干吃,即泡水退鹽之後,加許蒜米、辣椒、碎豬肉炒之。其味道可口芳香,頗有嚼頭,越嚼越有味道,回味無窮。所謂濕吃,即泡水退鹽後,作配料用,與扣肉、魚扣蒸之,其不僅脆口,且別有一番韻香風味。”梁誠還表示,揚美的蓮藕也久享盛名,大而飽滿節又長,澱粉多且吃法多,酸、生、炖、炒均可以,各有味道隨人愛。酸吃味道鮮美,生吃得原味,炖吃藕粉湯清甜,炒吃味芳香。
這些美味的小吃特產都仿佛融入了古鎮氣息,讓人品味無窮。千年風雨,使這座古鎮萬般奇跡,站在揚美古鎮古老的街頭,環顧四周的廟宇閣樓,不難感受到這座古鎮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而古鎮的小吃,或多或少可以代表城市的文化,尤其在當下注重飲食文化傳承時節,它們展現的是這座城市的氣息,體現的是這座城市的文明,而最終將帶給這座城市蓬勃的生息。
穿越今古的文化傳承
揚美始建於宋代,古鎮居民大多是從山東遷居於此,少部分來自廣東,經商到這裡後定居下來,它的民居建築風格深受齊魯文化的影響,四平八穩,莊重典雅,同時也保留有部分嶺南的傳統特色,細膩秀麗。揚美人生活的地方周邊都是壯族的,可以說是壯鄉廣西的一個漢族聚居地,但揚美卻保持了漢族的生活傳統,她的語言平話,民俗如師公戲、升花等卻與南寧市其他地方的漢族居民的大體一樣,體現了漢壯融合的特點。
一個歷史悠久且一直生長著的古鎮,必然有她淵源的文化支撐,而支撐揚美成長的文化是多元化的。擁有著多姿多采的本土傳統文化、人文文化的揚美十分吸引人。揚美的古樂豐富多彩,歷史悠久,常在婚禮、祭祀等民間活動中演奏,曲調簡潔洗練,曠遠悠揚。揚美的民間藝術有:唱春牛、師公戲、菩薩出游、三月初三伐龍舟、升花、七巧節、五月初五爬龍舟、搶花炮等,多彩多姿。
三月初三伐龍船是揚美古鎮獨有的一種傳統習俗。這個有趣的活動,沿襲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所謂的“龍船”,就是先用竹條編織成一個如船一般的框架,然後再用紙等材料裱糊成精美的龍船,可說是民間的一件工藝晶。“伐”,就是敲打之意。伐龍船的程序是這樣:每到農歷三月初三,善男信女做好新龍船後,先在鐘馗廟舉行活動開始儀式,然後便抬著龍船周游古鎮各街。龍船游到哪街,哪街的居民便拿預先准備好的香紙和用桃葉或艾根扎成的“敲把”,在龍船幫敲打龍船三下,然後將香紙、敲把一同扔進船艙內,就算把邪鬼趕出門外了。龍船游街完畢,龍船隊就將龍船及邪鬼抬到龍船埠一同燒掉。這樣,驅邪降魔,送走瘟神,保佑百姓平安幸福、六畜興旺的伐龍船活動,就算落下了帷幕。
揚美古鎮的五月初一老人節據傳早在明朝就開始。那時,每逢農歷的四月底。稻田已經耕插完,玉米也已快收成。為使田裡地上的莊稼免損害,鎮上年滿花甲以上的老人便聚集在一起。商議規定一些鎮上要共同遵守的規矩和商量決定鎮上一些要辦的大事。如“禁垌”、“投垌”等。所謂“禁垌”,就是在莊稼成熟期間,不准在田垌裡放雞鴨牛羊,家畜家禽,以免踐踏損害農作物。“投垌”,就是對各田垌進行招標投標,中標者交一定的款項後,便可在收割後的田垌裡放養雞鴨牛羊和割草。“投垌”所得的收入,由老人們統一掌管,除了開支當日老人節活動的費用後,其余則用來興建鎮上的公益事業,如修路架橋、建亭,節日請戲班唱戲,請舞獅隊舞獅等。斗轉星移,久而久之,五月初一便成了古鎮揚美老人的節日。
五月初一這天,凡鎮上六旬以上的老人。穿上稱心如意服裝,歡聚在一起,商議鎮上的大事,還請來戲班唱戲助興。那天,老人中的較年輕者,打鑼敲鼓,沿街隨巷去頒令:“禁垌哕!禁磊垌哕!”古鎮的“禁垌”便開始了。老人節那天,由那些剛人60歲的老人主呈持,他們不僅親自下廚安排飯菜,侍奉比自己年塞長的老人,而且負責辦理各種事項。光陰流逝,事過境遷,時下老人節時的“禁垌”、“投垌”雖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消失,但每年的五月初一,依然還是揚美古鎮的老人節日。
“搶花炮”是揚美古鎮一項傳統的健身娛樂、刺激性很強的項目,令人賞心悅目,趣味橫生。搶花炮在揚美源於明末,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古鎮的老百姓習慣於每年農歷正月十五的黃昏舉行搶花炮活動。那天,不僅鎮上人們扶老攜幼都到賽場觀看,而且外地的人也有前來觀看和參加搶花炮的。整個賽場人頭攢動,熱鬧非凡。搶花炮的場地一般都是選在寬闊平展的地方。然後在地上設一地炮,花炮是用籐條編成的一個圓圈,把籐條圓圈放在炮上,地炮爆炸沖上天空也將圓圈拋向天空,當籐條圓圈落回地面,誰先搶得圓圈誰就是勝利,誰是勝利者誰就得到一塊鏡屏和一筆無息使用的資金。這筆資金由廟會頭管理,從翻攤行、渡船、公稱、禁約等籌集來,使用期一年,到了次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才把資金、鏡屏退回廟會頭管理,作為當年搶花炮花費和使用。不要小看這筆無息資金,可對當時高利貸來說,很是實惠可觀的。因此,場上花炮搶奪者人人大展身手,場面既熱烈又令人替他們捏一把汗。地炮一響,參加競技的人便齊奔向圓圈,你爭我奪,頗是激烈。
“唱春牛”是廣西許多壯族地區都流行的一種古老的民間歌舞,多在春節期間演出。據考,盛行“唱春牛”在揚美古鎮已有數百年的悠久歷史。其內容多與全年12個月的農事有關,角色有犁田郎、插秧娘、那蓮婆(幫工,丑旦)等。它反映了古代壯民以“農”為本,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追求。其曲調簡樸、粗犷、婉轉優美;歌詞通俗易懂,講究押韻和抑揚頓挫,但絕不呆板,深受鎮上人們的喜愛。
按照傳統習慣,每年的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日是古鎮“春牛隊”最為繁忙活躍的時候。因為在春節鎮上凡是出得起“封包”(即賞錢,用紅紙包之,二十元、一百元不等)的人家,均樂意邀請“春牛隊”到自家助興,討個歡樂與吉慶。“春牛隊”在進入農家助興前,為了吸引四方客人,增添節日的熱鬧氣氛,一般都先於鎮上曬谷場或比較干淨寬敞的草坪表演一番。鎮上群眾及所有客人都可免費觀看。演出陣容一般不大,有8-12名男女演員,著統一的民族服裝。“春牛隊”進入農家表演時,見什麼就唱什麼,十分有趣,不時逗得人們捧腹大笑。如遇上主人正好在高興地哼哼,就唱他(她)來年賽過劉三姐,坐上“歌王”寶座;碰上雞鴨在院子裡走動,就唱雞鴨成群,六畜興旺。由於“唱春牛”這種有著深厚的民族特色的傳統藝術吻合古鎮人盼望大吉大利的心理,因而“春牛隊”表演結束,常常得到主人家敬若貴客的酒煙款待。只是,如今人們唱春牛,內容已擴展延伸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如科學致富,勤儉持家等。
師公戲又稱跳神、“屍公戲”,是廣西南寧市郊區的傳統劇種之一。師公戲,起初只是為“屍公”唱的戲,如今已發展到登上了戲台。揚美古鎮的師公戲,多采取敘述性的民歌體,基本沒什麼對白,其亦歌亦舞,以唱為主,並無固定的表演程式。以前,師公戲僅是作為跳神的一種樣式,為人們驅鬼除妖,敬告神靈,祈求豐收。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師公戲也有了一些故事情節,演變成了一種民間戲劇。一般地說,師公戲演出規模均不大,演出服裝及道具也很簡單。演員穿的服裝多為單一的紅色或黑色,使用的道具有扇子、手巾、斧頭等。如果表演的劇目較多,內容復雜,有時也會動用刀槍之類道具。伴奏樂器是:一個師公鼓和一面小鑼,很是簡單。表演時,亦無須有舞台,在大榕樹底下,大院內、廳堂裡均可。師公戲在揚美古鎮頗受人們喜愛,每年的節日他們都喜歡唱師公戲來助興。鎮上有操辦喪葬之類的事時,也唱師公戲壓邪,內容當然與其他的節日有別。揚美古鎮流行的師公戲,內容豐富,有取材於古代民間故事傳說的,又有從其他劇種移植過來的,還有當地民間藝人根據當地素材集體創作的。總之,今天的古鎮師公戲已今非昔比,她如一顆璀璨的夜明珠,在揚美古鎮閃爍,令人神往,讓人陶醉。
除了帶有濃郁民族風情的舞蹈,揚美古樂也十分豐富多彩、歷史悠久。據傳,古鎮自明末清初,古樂就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到了清朝乾隆至光緒年間,已相當興盛。當時的揚美鎮除了生產布匹、精制豆豉為主業之外,因得水路交通之便利,經濟迅速發展。隨著鎮民物質生活的不斷改善,對文化娛樂生活的要求也水漲船高。於是,古鎮除了不時請外地戲班來演出之外,自己還組織了戲班,有唱春牛的、唱師公的、唱粵劇的、唱邕劇的。因為古鎮人有從北方河南來的,有從廣東南海來的,四面八方,也帶來了各自喜愛的劇種、音樂,甚至還有地方特色極濃的土腔土調的民歌。文化娛樂生活豐富多彩,如新婚慶典的升花,四月初八的菩薩出游,風格獨特,曲調簡潔洗煉,卻又韻味無窮。
揚美古樂,“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揚美古樂獨特色,駐足聽之悅人心。
古鎮是一本書,它書寫了揚美的歷史和文化,古鎮又是一本還未寫完的書,因為生活還要繼續,歷史還要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