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羅源村的古村古祠古墓葬
日期:2016/12/14 18:47:17   編輯:古代建築史延平羅源村的古村古祠古墓葬
延平區水南街道辦事處羅源村,古稱羅源裡。羅源村以及毗鄰村篁路,古今均為羅從彥族裔聚居地,保存有羅從彥墓、羅從彥夫人李氏墓、羅從彥特祠、羅氏宗祠、羅氏支祠、羅從彥故宅遺址等與閩學文化有關的歷史遺存。因為有待提升保護力度,姑且稱之為——閩學文化遺存處女地。
發端於宋南劍州的閩學文化,以將樂楊時,延平羅從彥、李侗,尤溪朱熹為代表,四代鴻儒上承下啟,繼統有序,傳至朱熹集理學之大成,延續了幾千年道學之脈。楊、羅、李、朱世稱“延平四賢”,亦稱“閩學四賢”。於明弘治八年後,相繼從祀曲阜孔廟。南宋嘉定二年(1209)朱熹蒙冤昭雪,兩年後其專著《四書集注》被朝廷列為國學,他制定的《白鹿洞書院學規》頒發太學遵行。
“閩學四賢”留給後世的哲學思想和文化遺存極為豐厚,且被學界廣為研究解讀,影響深遠。延平為“閩學四賢”形成之地,尤以羅從彥、李侗故裡而名聞遐迩。延平區水南羅源村是羅從彥生活的地方,保存有羅從彥墓、羅從彥特祠、羅從彥故宅遺址等一批古跡遺存,這些遺存對深入開展閩學文化研究,開發豐富旅游文化內涵,進一步完善羅從彥文化並擴大其影響面,極具資源優勢和潛力。
古村落,養育一位理學才俊
羅源村距南平市區約10公裡。早在後梁開平三年(909)羅氏先人隨王審知入閩居劍浦,三傳羅文弼為羅源裡羅篁後山開基始祖。羅從彥父親羅神繼,娶杜溪裡儒嶺村尤氏,定居儒嶺窠。羅從彥出生後“啼聲喤喤”,父母寢食難安。第三天全家遷往羅源峽村,建宅於羅源南山右麓。宋元符二年(1099)羅從彥29歲時,母親去世,次年父亦過世,父母合墓葬於篁路山中。
羅從彥(1072-1135)字仲素,延平人。關於名“從彥”字“仲素”的來歷,有記載說:其父好學有盛名,母通文字善詩畫,羅從彥幼年受良好家教,學有淵源,十歲能詩,十三歲就讀於延平城東藏春峽審律吳儀先生。宋元祐五年(1090)楊時回鄉守制,羅從彥聞楊時得洛陽程氏學,徒步赴將樂拜楊時為師。兩年後變賣田產所得為費用,赴洛陽求學於程頤。洛陽回閩,恰逢楊時罷官在鄉辦學授徒,羅從彥再赴將樂求學於楊門。政和二年(1112)楊時為蕭山縣令,羅從彥徒步往蕭山繼續學業。前後二十六年追隨並受惠楊時“程氏正宗”之學。從羅源裡小山村篁路走出來的青年羅從彥,孜孜不倦問學窮理,好學的品格備受楊時器重,稱贊“惟從彥可以言道”。羅從彥傳李侗,李侗傳朱熹,一脈相承。後人評介羅從彥對閩學發展的貢獻時,概括為一句話:“他以‘潛思力行,任重詣極’而著稱,是閩學發展中的一位承先啟後的人物。”羅源、篁路兩村留下了羅從彥的足跡,也留下了記載羅從彥畢生窮理並闡揚二程學說的人生軌跡。
古祠堂,诠釋羅氏文化源流
羅源村保存的羅從彥特祠,古韻猶存。祠堂坐南朝北,單檐歇山頂抬梁式,原有三進三開間,包括牆外建構占地面積約300平方米。現僅存兩廳,前廳懸匾“尼山正脈”和1994年南平市人民政府頒發的“羅從彥特祠”匾;後廳重塑了羅從彥座像,上懸“東南道脈”匾。近年羅氏宗親捐資修葺,更新祠堂柱基、重構前樓以及圍牆等,古祠堂外觀已接近“煥然一新”。
羅從彥特祠始建於明弘治年間(1488-1505)。從此由潤、旭二房嗣裔輪值祭祀。嘉靖二十七年重修,有范來賢為之撰《重修豫章先生羅源祠記》。萬歷二十八年再修;四十年(1612)督學馮公給羅從彥十八世孫羅文林(奉祀生)衣巾。至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八十余年風雨歲月,祠圮名存。玄烨帝御書“奧學清節”祠額懸掛於城內道南祠,監生羅圻彬重建羅源羅從彥祠,增御書樓一座,將“奧學清節”刻石保存。此後又於1718、1748年加以修葺,並添“尼山正脈”匾。方志載:歷史上羅源祠堂門外還有一座立有碑坊的六角亭。祠內懸有“豫章生處”、“羅先生祠”、“東南道脈”等匾額。歲重月復,風蕩雨滌,當年景觀不再。如今僅存記載祠史之古碑一通立於祠內,似在向人們敘述一代鴻儒身後的榮哀。
古墓葬,閩學文化重要遺存
羅從彥於南宋紹興五年(1135)廣東博羅縣主簿任滿歸途中因病卒於武平,終年64歲。時值干戈擾攘,棂柩暫寄汀州開元寺。紹興十年(1140)門人李侗與羅從彥後人扶柩歸葬於延平羅源裡黃漈(今名黃際坑豫章山),李侗為之撰《豫章羅先生墓志銘》。《南平縣志·名勝志》載:“先儒羅從彥墓,在羅源裡黃漈,宋郡守劉允濟刻志,吳宗堯有祭文。”
羅從彥墓為磚構,坐南朝北,占地50平方米。墓前原有碑三塊:中為“宋大儒鄒國公文質豫章羅先生之墓”;右為李侗祭文;左為嘉定六年郡守劉允濟立志碑,可惜原碑均不存。明萬歷元年(1573)郡守、縣丞督修,歙州人吳宗堯撰《祭先儒羅從彥墓文》。1987年9月,羅從彥墓列入南平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羅從彥墓地處郊區僻靜山垅內,賴有羅氏宗親歷年清明祭掃,八百多年來草木榮枯,青冢無語,有幸古墓原貌保存完好。“閩學四賢”雖然都是從祀孔廟的名儒,但因生前際遇殊異,身後尊榮不盡相同。上世紀八十年代沙縣羅氏重修羅豫章祠,現已辟為羅從彥紀念館,因有羅從彥名望獲列為省保單位。而同為羅氏自發保護了800余年原始的延平羅從彥墓葬,也應得到重視與保護。
閩北閩學文化資源得天獨厚,武夷山、建陽、政和、浦城、延平等地均有閩學文化遺存。厚重的傳統文化資源,蘊藏著巨大的文化潛力,為新時期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進一步提升閩北文化品位,提供了極為有利的統籌組合開發新思路。
據了解,延平區充分借助文化資源優勢,努力打造區域文化品牌。篁路、羅源村委已將羅從彥文化建設納入新村建設規劃藍圖中,我們相信歷史的機遇必將使文化資源轉化成一種前所未有的給力。
推薦閱讀:
中國應打響鄉土建築的“保衛戰”
平武復建煽鐵古鎮 再現涪江水路繁華
掐絲琺琅纏枝蓮紋象耳爐
貴州生態博物館與古村落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