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昌孟戲”遇窘境 國寶級文化遺產如何傳承
日期:2016/12/14 9:47:53   編輯:古代建築史
廣昌孟戲是一種以孟姜女故事為題材的戲曲,流行於廣昌縣境內,俗稱孟戲,約起源於明初,至今已傳承演出了500余年。孟戲用高腔演唱,經專家考證,其唱腔具有明代四大聲腔之一的海鹽腔遺音。2006年5月,廣昌孟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作為國家首批非遺項目的廣昌孟戲,現在的生存狀態如何?是否也遇到同樣的困境?日前,筆者深入廣昌縣甘竹鎮的3家農民孟戲劇團探訪調查。
台上演員越來越老,台下觀眾越來越少,孟戲劇團面臨窘境。
申遺:社會各界共同努力
廣昌孟戲在一個鎮的幾個山村,用不同的劇本、不同的唱腔,都以孤本的形式保留了孟姜女故事的整體全貌,同時傳承了四五百年的歷史,這在全世界都是罕見的,被譽為我國古老劇種的“活化石”。
為保護廣昌孟戲這一珍貴的文化資源,自1962年起,廣昌縣文化行政部門組織戲曲、文史工作者以及有關專家對孟戲進行了大量的搶救性挖掘整理。1962年11月,縣文教局組織由廣昌縣地方劇團和縣文化館的有關人員組成的調查組深入甘竹和中寺等地,多次接觸老藝人,對那裡的戲曲活動情況進行調查,搜集到大批戲曲資料。多年來,為挖掘和保護廣昌孟戲,廣大老藝人和民間孟戲研究者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目前,“廣昌孟戲”已得到我國戲曲、音樂界廣泛認可,收錄於國家藝術科研重點項目《中國戲曲志·江西分卷》和《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江西卷·旴河戲分卷》。2005,廣昌縣將廣昌孟戲整理後申報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並於2006年成功入選。
困境:演員老化後繼乏人
“若再無人學,廣昌孟戲就可能斷在我們這代人手裡了”。在甘竹鎮大路背孟戲劇團,74歲的老藝人羅定金說起孟戲滿心憂慮。他說,劇團裡同他一輩的好幾位老藝人相繼去世,其他人身體也不是很好,有些人根本就上不了台。
大路背劇團團長謝良生說,現在團裡最年長的80歲,最小的也有40歲。伴奏的樂隊隊員,年紀也都70多歲了,由於傳承斷檔,兩到三年後將出現無人可用的窘境。在赤溪孟戲劇團,人員老化的問題同樣存在。孟戲代表性傳承人曾國林介紹,團裡演員平均年齡達到60歲,演員青黃不接,年輕人更是寥寥無幾,劇團已多年未收到過來學戲的村民。捨溪劇團團長魏如仁說,雖然近些年還有一些村民有意願來學戲,但由於受年齡、文化程度和悟性等方面的制約,常常也是半途而廢。
羅定金老人是大路背劇團裡較早學戲的,他說,孟戲一般由老輩人口傳心授,一句唱腔,一個動作,均須嚴格規范,不得走樣,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怎麼喜歡演孟戲,一來戲難學,二來沒時間忙這個。羅定金告訴我們,自己的3個小孩中只有一個學過戲,多年來已不再參演了。今年81歲高齡的老藝人彭壽文說,早年自己學戲時,村裡學戲的年輕人很多,每家每戶都有,夜裡常常點著油燈操練,大家學得很有勁,也很自覺。現在,自己的4個小孩沒有一個再學戲,全都在外做起了生意。
近年來,在經濟大潮的沖擊下,社會經濟形態、民眾生活方式以及社會審美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直接影響了孟戲的生存環境和發展境況。同時,由於廣昌孟戲只在甘竹鎮相對固定的5個村子裡流傳,輻射地區總人口不足1萬人,狹小的傳承和影響區域限制了孟戲的傳承和發展。現在,隨著當地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經商,讓孟戲的傳承更是遭遇了瓶頸,台上演員越來越老,台下觀眾越來越少,造成農民孟戲劇團傳承的原動力呈現“乏力”的窘境。
期待:活態傳承良性發展
廣昌孟戲這一堪稱國寶級的文化遺產,傳承了500余年,如今落寞沉寂,面臨著消亡的危險。如何實現其活態傳承,讓“非遺”真正不遺憾,值得我們重新思考。
以多種渠道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資金來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大投入、公益性的事業,必須有可靠的經費作保障。現在,甘竹鎮3家農民孟戲劇團的資金來源,主要靠農歷正月舉行“三元將軍”出帥儀式時由村民自願捐助,每年大概在八九千元。資金不足成為劇團發展的一個制約因素,因此需要建立一個比較完善的投入機制。明確文化保護經費在財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這樣可以解決財政的長期投入問題,而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產生持久性的影響。各級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建立起明確的、量化的、從省到市、縣三級地方經費投入配套機制。同時,可采取優惠的經濟和稅收政策,鼓勵社區、企業、群體或個人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合理開發,建立地方博物館或進行文化旅游開發,充分調動市場的力量推動保護項目的實施。
加強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孟戲代表性傳承人李安平說,廣昌孟戲的困境有其客觀原因,人才凋零也是其致命傷。現在,培養人才、延續其生命最為重要。但這個過程,不能光靠民間和市場,需要政府和社會“扶一把”。李安平建議,孟戲人才的培養,可以與江西師大、江西省文藝學校、江西省戲曲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采取政府出資、學校教育、劇團參與的合建模式,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的培養。同時,建議組建專業孟戲劇團,招錄文藝專業人才,系統學習孟戲表演,促進孟戲傳承的良性發展。
近幾年來,由於國家對廣昌孟戲文化保護的重視和支持,湧現出了不少科研隊伍和研究愛好者,這就是研究和傳承孟戲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生力軍。同時,可加強“非遺”項目與旅游產業的融合,利用廣昌孟戲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加大開發力度,提高旅游品位,增強民俗旅游的吸引力,以開發出效益,以效益來保障項目和傳承。此外,可將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和相關保護知識,納入鄉土教學計劃或藝術教學計劃,並在有條件的中小學、職業技術學校開設“非遺”課程,培養中小學生對“非遺”項目的興趣,並安排代表性傳承人進行授課和技藝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