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29:文廟大成——平遙縣文廟大成殿
日期:2016/12/14 22:12:36   編輯:古代建築史 ●“仰聖門”照壁外方內圓為哪般? ●大成殿背後“魁”字難道是錯字? ●建築如何暗合皇家“九五”二字?
平遙古城裡保存著大量珍貴的明清建築,在這些古建簇擁中,一處城內年代最早的建築遺存更顯彌足珍貴,它就是平遙文廟內建於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的大成殿。
平遙文廟位於縣城內東南隅,始建於唐貞觀初年。這座文廟至今保留著全國好幾個“最”:是我國現存眾多文廟中歷史最久的殿宇;全國文廟中僅存的金代建築;是中國唯一的專業攝影博物館;其內有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中國科舉史展;殿內孔子及儒學先賢塑像群全國最大。正因如此,平遙文廟於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仰聖門”前走狀元
2月28日,記者驅車前往平遙,尋訪這座建成849年的金代建築。在停車場打問到文廟的大致位置,徒步從南門進入古城,往東拐約300米,路北一座四柱三檐的木制牌樓赫然出現在眼前,牌樓正中上書“棂星門”三字。此處便是文廟,即平遙文廟學宮的第一道門了。
牌樓是中國古代建築中一種抽象化、藝術化的傳統景觀建築,題額上一般書有尊崇禮教或表彰忠孝節義、標榜功德等內容,建在諸如廟宇、衙署、陵墓、園林、街口等處。棂星即古代天文學上的“文星”,以此命名,表示天下文人學士集學於此。文廟的第一道門,都會有這樣一座叫“棂星門”的牌樓,過了該門才是文廟的正門“大成門”。天下文廟,皆是如此。
棂星門一面正對著文廟內,另一面朝向一座青磚雕飾的長方形大照壁。照壁中間,是一個方形的門洞,其內卻另雕作圓形。文廟學宮工作人員王慧紅介紹,此處的照壁門,稱作“仰聖門”,又叫“狀元門”,據說該處專為當地高中狀元者所建。其外方內圓的樣式,喻指狀元為官上任後,為人處世要圓融,而做人為官又必須方方正正。
文廟建成後,平遙當地但凡得中狀元的人,都要從文廟對面的高大古城牆上一路下來,沿著木板搭成的狀元橋,走過“仰聖門”,進入文廟進行祭拜。但如今,連接古城牆和“仰聖門”之間的橋梁早已不復存在。為恢復原貌,當地有關部門正在原址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重新修復這一景觀。
名為“大成”實也大成
進了棂星門,大成門赫然在前。走過泮池上的石橋,踏進大成門,就是第二進庭院,也是文廟的正院。
約一米高的磚砌台基上,奉祀孔子的大成殿巍然聳立。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五間,如果能鳥瞰的話,整個形狀就是個標准的正方形。其單檐歇山頂、斗拱飛檐、素瓦覆頂、牆體厚重,每個角落都顯得大氣磅礴;殿前當院,則是寬闊的月台,築有青石浮雕圍欄,方正素雅;東西兩面的庑殿,各面闊九間,宏闊軒敞,整座院落古樸莊重,不由讓人心生拜谒之情。
文廟正院是文廟的核心所在,門名“大成”、殿名“大成”、額題“大成”,足見“大成”二字在文廟中的特殊意義。
按照封建禮制,宗廟的正門,一般是關閉著的,只有在舉行隆重典禮的時候,大成門才會開啟。人們平日出入,只走東、西側門。東側門稱金聲門,西側門稱玉振門。這大成、金聲、玉振三門的命名,典故同出一源,即《孟子》。在《孟子·萬章下》篇中,“孟子曰……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文廟為舊時各地讓子弟讀書的場所,平遙文廟自建成之時起就承擔著文化教授的功能,從未中斷。明清兩代,縣學是本縣官辦的最高學府,就設在大成殿後,故俗稱學宮。”采訪中,中國孔廟保護協會副會長、平遙文廟學宮博物院院長安錦才告訴記者。
道光年間,平遙的鄉紳、富賈又在文廟集資建立一所民辦的超山書院,直至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清政府停止科舉制度,超山書院才率先改建為平遙縣高等小學堂。
民國13年(公元1924年)春,平遙縣工商界募集資金,在文廟創辦了勵志中學。1949年平遙全縣解放,勵志中學和革命根據地沁源縣遷來的太岳中學合並,成立省立平遙中學,校捨主要集中在文廟東廂房和大成殿前後。2003年,平遙中學遷建新校,平遙文廟全面原址復建,成為平遙文廟學宮博物院。該處一直是“山西省德育教育基地”,教書育人的功能依然保留。據統計,平遙中學在文廟辦學期間,陸續招收初中、高中學生3萬多名。這些學生,考入全國重點大學的,就達1300多人。
文廟因平遙中學遷走,成了專門的保護單位,但平遙中學也並未因離開文廟而有失知名度,該校校長程錫軍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該校學生多年來保持在6000余人。在素質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的今天,該校推崇“多元發展,立體成才”,秉承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每年高考,該校都會有六七百人被知名高等院校錄取。
故地重游睹物思人
在文廟的采訪中,一群中年游客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他們一共8人,其中一名男子帶領著大家指指點點、四處游看。從其神情言語看出,這人並不是導游。一行人穿過正院甬道,拾階來到大成殿前的月台,男子一陣比劃後,就地跪倒,對著大成殿三叩膜拜,一行人則莊重站立。
記者上前,請教男子為何跪拜卻在爐前不上香?男子微微一笑道,自己並不是刻意迷信禮拜,只不過是重溫上學時的時光。隨後,他自我介紹說,他姓王,這裡是他初中、高中6年求學的地方,一磚一瓦都很熟悉。
說話間,他手指東庑殿南邊的三間房屋說,那便是自己初中時的教室。現在站著的月台,當時可是同學們的樂園,不但因為大多數體育課是在這個地方上的,而且這裡也是大家課間丟沙包、跳繩、嬉戲打鬧的地方。尤其是冬天雪後,學生們在上面打雪仗、溜冰打滑,樂此不疲。
大成殿窗下,東西各有一塊由赑屃馱著的石碑。摸著赑屃光滑的背殼,王先生講,當時他們課間都喜歡爭著坐在赑屃背上。尤其是夏天,大成殿寬大的出檐遮出大片陰涼,清涼的青石赑屃背上,坐著三五學生看書、聊天,那真是一種別樣的校園景色。他說,在外讀大學後又留在外地工作,已是20年。這次他和同事結伴故地重游,睹物思人,感慨萬千。
王先生的傾訴,大成殿內的孔子知曉與否,已不重要。但從舊時平遙中學到現在,許多學子喜歡在大成殿後殿牆上的大型“魁”字上,對照著從空中寫字,卻是真事。殿牆上的“魁”字,少了最上面的一小撇。據說,這少去的一筆,專為高中狀元者預留。歷代以來,誰得中狀元,誰便有權在上面加上一筆。當然,這缺少的一筆到如今也未能補上,這兒是國保文物,自然不允許人們胡亂寫畫。
建築層次暗合“九五”
在文廟文化中有一個數字不能忽略,那就是“九五”。《易經·乾》中說:“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九五”即是人君的象征,所以後稱帝位是九五之尊。這也是北京故宮的太和殿為什麼要建成面闊九間進深五間的道理。
等級森嚴的封建時代,除了皇帝享用“九五”這一至高無上建築規制之外,還有一人,那就是這位萬世師表的孔子了。采訪中,記者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細細體味平遙文廟是如何通過換位,巧妙運用九五之數,來體現對孔子這位文化巨人的尊崇。
平遙文廟,從南到北,一條中軸,五進院落,這些建築層次中暗合著九個層次。記者從北向南依序來數,尊經閣、敬一亭、明倫堂、大成殿、月台、大成門、泮池、棂星門,加上門前外方內圓的大照壁,細細算來,中軸線上九層建築,五進院落,明布暗合著九五之數。
照壁,是中國傳統庭院中附屬於大門內外的一種屏障建築。雖然照壁本身只是一堵牆,但卻通過別致的造型,承載著豐富的象征意義。采訪中,張燕生給記者講了他對這座照壁的另一個理解。他首先引用“鑿壁偷光”的典故,漢代有位宰相匡衡,小時候家境貧寒,晚上讀書,沒有燈燭,又不好天天去打擾有燈的鄰居,因此他便在兩家的間牆上鑿了個洞,通過牆上小洞透過來的光,映在書上讀之。平遙文廟照壁上的這個“孔”,比匡衡家間牆上穿壁引光的孔,放大了很多,每當晴朗的正午或午夜時分,日月之光照映這座照壁,那外方內圓的投影,所呈現的仿佛便是“鑿壁偷光”的意境,“以此,這座照壁除前面說的學子高中從政後如何當官修身,還有提示學子如何苦讀成才的初衷”。
本報記者 任俊兵 特約記者 王超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