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通訊員 高蕾)近年來,首都北京的城市發展日新月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北京古城保護和新區建設的眾多項目中,數字化測繪新技術為解決施工中遇到的難題提供了嶄新的方法和手段。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創造性地將三維激光掃描技術應用於古建保護和高難度現代建築施工中,為北京城市建設提供了科技支撐和智力支持,為建設“科技北京”作出了重要貢獻。
雄偉的故宮太和殿是明清兩代皇帝舉行登基、大婚及其他重要慶典儀式的宮殿,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建築。從2004年開始,北京建築工程學院測繪與城市空間信息學院院長王晏民帶領團隊,使用三維激光掃描儀,對這座龐大的“金銮寶殿”進行了測繪。他們克服了測繪精度要求高、數據量大等重重困難,經過反復推敲、驗證和計算,最終形成了一整套激光雷達古建築數字化的技術流程。一年後,他們成功地將太和殿進行了全面數字化,得到了修繕和保護所需的全部成果。
“這項技術就是采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在故宮太和殿的每一厘米上選一個點,用這樣的密度,把太和殿的形狀在計算機裡整體保存下來。”該項目負責人王晏民介紹說。
這項嶄新的技術為古建保護工作提供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精度和准度,為將來的古建築理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普通觀眾的文物鑒賞提供了便利的條件。該項目組成員、博士生郭明說:“比如太和殿的殿頂,普通的觀眾是不能上去參觀的,我們這項技術就可以把殿頂的獸吻、小獸等文物的樣貌用1∶1的精度采集下來,保存到計算機裡。這樣,普通的參觀者也可以對故宮文物的細部進行欣賞。”而有了這些與實際完全相符的數據,即使將來因為某些不可抗拒的因素故宮不復存在,還可以依據原來的樣子重新建造一個一模一樣的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