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源於羅霄山脈西麓炎陵縣枝山的洣水河,穿行於崇山峻嶺之中,源自炎陵,繞茶陵,穿攸縣,於衡東新塘鎮水河口流入湘江。在洣水河上游的炎陵縣城西北角,有一座建於宋代的古書院,因為它位於洣江邊,故名為洣泉書院。就是這座普通的千年古書院,卻在中國現代革命史上演繹出了促成兩位歷史巨人第一次握手的紅色傳奇。

(一)
走近“洣泉”,我們感覺它猶如一位尊厚的長者,寧靜而平和。書院院門赫然高懸著“洣泉書院”的匾額,特別是大門兩邊掛的“莫歎山城書院小,緣移楚地聖賢多”的對聯,道出了這座書院樸實典雅的建築風格和人才輩出的歷史淵源。
這是一座土木結構,三進兩廂式建築,建築面積1486m2,有大小房間58間。整個書院古樸幽靜,校捨之間有走廊相環,天井相通,院前四根大圓木柱威武挺立於兩側,氣勢非凡,院內古樹蒼綠青翠,後院有花壇,魚池裝飾別有一番情趣。
現存的洣泉書院系清代祠堂建築風格,坐北朝南,南北為中軸線,東西兩廂房屋對稱,陰陽合瓦硬山頂,屋石溝頭滴水,封火山牆,房檐四角起翹高挑,玲珑別致。
登上15級石階,便進入書院的院落,站在書院大門向內望去,建築中軸設有大門、講堂、大成殿三進,依次增高,寓意步步高升。書院一進為天井式室內庭院,院內兩株古桂花樹,每到農歷八月便是滿院芳香,入大門沿回廊,經講堂兩旁狹長的通廊,可進入大成殿和東西齋捨,交通流線明確合理,動靜相宜,一眼就可以看出這座書院的別致和特點特色。
走入二進,便到了中廳。這裡是書院的核心部分,即書院的講堂所在,為歷代老師授課的場所,門首高懸一塊木匾“魁星點斗”,為道光年間大清翰林孔繼勳在此講學時所題,其用意在於希望就讀於洣泉書院的學子們,學有所成,金榜題名。聽當地老人介紹,二進門的兩旁原有一副長聯,左聯為“鳳凰樓,名烈山,清洣泉,芳名雅頌乾坤,玄萬代宗師神祖武”;右聯是“聖科第,賢政要,仁勳俊,彩馨馳龍飛鳳,舞千秋業士裕後坤”。這副對聯的寓意深刻,耐人尋味。可惜如今對聯已不知去向。講堂兩邊的走廊上方是拱形門,左右有兩個對稱布局的天井。洣泉書院共有天井11個,大小不一,變化多樣、這些天井不僅巧妙地解決了屋頂排水問題,而且能收到很好的采光通風效書院的第三進為大成殿,門兩側一副對聯:“苦讀詩有責,豪飲酒無榷。”這是清代酃縣知縣沈道寬所題。殿內中原設有孔子神位,為書院學生祭拜之地。兩側為先生寢房。大成殿的後側,中間為天井,花池是整個書院的後花園。在書院的東側齋捨,共有號捨20間,每間約有5平方米大,是名副其實的斗室,兩側齋捨對稱布局,形制大小及數量基本一致,學生每人一間,也還算寬敞,有利於學生讀書。別看這書院不大,也不如岳麓書院、石鼓書院等名聲顯赫,但這裡也為炎陵縣培養出了不少人才。有資料顯示,自宋至清,炎陵考取進士11人,舉人43人,貢生374人,其中大部分人都在洣泉書院就讀過。
(二)
回顧歷史,在書院全國遍地開花的宋代,不到12萬人的炎陵縣,卻有13所書院,可見炎陵縣的重教之風,而洣泉書院的名氣在當時炎陵所有的書院中是位列前茅的。所以,重溫洣泉書院的歷史,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讀懂炎陵的人文歷史、人口遷徙、古代教育……
洣泉書院始建於宋嘉定年間,原名黃龍書院。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由知縣周仁魁重修,更名為烈山書院,取炎帝誕生地之意(《帝王世紀》曰:“神農氏又號魁隗氏,本起於烈山”)。
嘉慶二年(1797年),知縣趙宗文增修書房,見縣內有洣水,發源於羅霄山脈西麓的枝山山脈,自東南流向西北,縱貫全境,源遠流長,為寓意雙關,即“山下出泉,泉為水源,學者誠能如泉水之涓涓不息,則百川學海無可不至”,以勉勵諸生,故易名為“洣泉書院”。
道光五年(1825年),知縣沈道寬將院址遷至北城外校射場(今高尚坪),新建院捨,“按酃湖在郡(衡陽)東四十裡,縣襲湖名,院故襲縣名”,命名為“酃湖書院”。
鹹豐五、六年(1855、1856年),酃湖書院遭戰爭破壞而荒蕪。邑紳萬典璋於鹹豐末年,“撤酃湖故材”,在洣泉書院舊址,獨資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