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北京最早的藏傳佛教寺院

北京最早的藏傳佛教寺院

日期:2016/12/14 18:48:23      編輯:古代建築史

白塔寺

    妙應寺又稱白塔寺,位於北京阜城門內大街路北,始建於遼代壽昌二年(1096年),原名永安寺。元至元八年(1271年)重建,更名大聖壽萬安寺,成為藏傳佛教寺院。明代天順元年(1457年)再次重建,改名妙應寺。因遼時寺內即建有一白色釋迦捨利之塔,故又稱白塔寺。元代重修白塔,白塔寺之名亦沿用至今,成為歷代通稱。從藏傳佛教寺院意義上講,它是北京最早建造的藏傳佛教寺院之一,也是北京歷史上保存至今的歷史最為悠久的藏傳佛教寺院。現白塔為元代所建,稱“釋迦捨利靈通之塔”,也稱“靈通萬壽寶塔”、“釋迦捨利靈通寶塔”,因通體白色,故俗稱“白塔”,元時有“金城玉塔”之美譽,是北京最早的藏傳佛教佛塔,也被認為是北京最古老的標志性建築。

    遼永安寺當時建有一“釋迦捨利之塔”,“內有捨利戒珠二十粒、香泥小塔二千、無垢淨光等陀羅尼經五部,水晶為軸”。相傳遼代帝王在燕京五方鎮以五塔,塔分五色,因西方屬金,故建白塔以鎮之。約在金末元初之際永安寺毀於戰火,只有釋迦捨利之塔得以殘留,其余四色塔也已湮沒無聞。元朝定鼎北京之後,傳釋迦捨利之塔“每於淨夜,屢放神光”,至元八年(1271年)三月元世祖忽必烈令開塔祥視,才發現香泥小塔和捨利等寶物,同時發現一枚銅錢,上鑄“至元通寶”四字。因與“至元”年號相合,忽必烈認為此乃天意。因此,敕令在永安寺基礎上重新建寺,並請尼泊爾著名佛塔工程師阿尼哥設計建造一座喇嘛塔以藏捨利等物,塔名“釋迦捨利靈通之塔”,表達了忽必烈“新都適就,先創斯塔,托佛力之加祐,冀寶祚之永長,保大業之隆昌,享天祿於遐載”的用意。

白塔寺


    大聖壽萬安寺還是元代的“百官習儀之所”,元廷在每年舉行元正受朝儀、天壽聖節受朝儀、郊廟禮成受賀儀以及皇帝即位受朝儀前三日,百官習儀都在該寺內舉行。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六月三十日,大聖壽萬安寺在雷雨中遭受雷火襲擊,元順帝聞之泣下,亟命百官救護,但只有白塔、東西二影堂等建築得以幸免於難。這一年也是元順帝離京北走、明朝建國的年代。

    明清時期該寺轉塔活動在北京具有很大影響。據明代成書的《帝京景物略》記載:“歲元旦,士女繞塔,履屣相蹑,至燈市盛乃歇”。說明自新年正月初一日人們即開始到白塔寺轉塔,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才逐漸結束。此俗延續到清代,《光緒順天府志》在介紹新年風俗時提到,“旦至三日,男女於白塔寺繞塔”。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皇帝在乾清宮和白塔寺內同時舉行3000人參加的“千叟宴”,這是清朝皇帝為獎賞國家有功長者而舉行的大型宴會。乾隆皇帝為此御筆《妙應寺八韻》一首,並立碑紀念。相傳,在舉行“千叟宴”時,塔頂輪下忽現一幅哈達,時人驚異非人力所能也。

    1936年4月15日,北京10余所寺廟的漢傳佛教、藏傳佛教界大德僧眾1470余人在白塔寺召開了規模盛大的“敬塔功德法會”,舉行了供佛、禮塔、齋僧、施食和放生儀式,在佛教界引起了很大震動。

    解放後,白塔得到了有關政府部門的重視,1963年3月,國務院公布妙應寺白塔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白塔寺主要建築自前至後依次為山門殿、鐘鼓樓、天王殿、意珠心鏡殿、七佛寶殿、塔院及塔院內的具六神通殿、白塔、方丈院等主要建築。除山門殿、鐘鼓樓為1998年復建外,其余均為明清時期的建築。

推薦閱讀:

戰國銅戈

丹東建水塔時發現戰國銅戈 距今2000多年

無一廢筆的明代壁畫稀世瑰寶

北京宛平古城改造已征三方案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