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30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考察組考察閩台紅磚聚落南安蔡氏古民居。福建日報 通訊員 卓天然 攝
近日,國家文物局對各地提交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進行了預審工作,目前正著手派出專家對相關申遺點進行現場考察及書面評估工作,進一步檢查核實有關情況,以確保今後的申遺工作計劃能夠順利進行。
福州馬尾迥龍橋和東岐碼頭將按世界遺產標准全面整修
日前,國家文物局專家來到馬尾區,就該區“海上絲綢之路福州史跡”的迥龍橋和東岐碼頭兩處申遺點申報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有關情況進行檢查。
據了解,迥龍橋和東岐碼頭於今年1月申報“海上絲綢之路福州史跡”,目前該活動已進入沖刺階段。當前福州市正加大力度保護“海上絲綢之路福州史跡”,通過劃定文化遺產點保護核心區和緩沖區,防止文化遺產遭受人為破壞。今年8月開始,迥龍橋和東岐碼頭將按照世界遺產標准實施全面整修。(福州日報記者 卓文俊 通訊員 葉佳琪 吳丹紅)
江西省李渡燒酒作坊遺址沖刺世界文化遺產
近日,江西省的李渡燒酒作坊遺址和贛南圍屋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申報項目書面評估和現場考察名單。
據悉,今年5月底至6月初,國家文物局將開展中國古跡遺址和現場考察工作。目前,上述兩個項目的申報單位正按照國家文物局保護協會開展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申報項目的書面評估要求,認真做好相關准備工作。
被評為2002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的李渡燒酒作坊位於進賢縣李渡鎮,是目前我國遺跡最全、遺物最多、時間跨度最長且富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大型古代白酒作坊遺址。經過發掘考證,確定這是一個面積達1.5萬平方米、距今逾800年的特大古代白酒作坊遺址。目前發掘面積已有350平方米,其揭露的遺跡現象包涵橫跨元、明、清至近現代的爐灶、晾堂、酒窖、蒸餾設施、牆基、水溝、路面、灰坑和磚柱等,能夠完全說明中國古代燒酒生產的工藝流程。同時,這裡還出土了350件完整和可以恢復的遺物以及大量的陶器碎片,包括碗、碟、罐、高足杯等,其中以酒具最為豐富,甚至有元朝之前的如宋代青白釉高足杯等。李渡燒酒作坊的發掘出土,首次用實物印證了我國古代醫藥學專家李時珍在其專著《本草綱目》中的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始創之。”
贛南客家圍屋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眾多國內外專家譽為“東方的古羅馬城堡”,是璀璨的民居建築奇葩、一部讀不完的百科全書。(南昌日報 劉長桂 記者 徐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