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潭拓寺,後有北京城
潭拓寺,因寺後有龍潭,山間有柘樹而得名。位於北京西南40余公裡的門頭溝區潭拓山上,為北京市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潭拓寺是北京現存寺廟中歷史最悠久的,也是全國最早的佛教大寺之一。始建於晉代(公元 265—— 316年),原名嘉福寺,距今已有17OO年的歷史,故流傳有“先有潭拓寺,後有幽州城”(北京古稱幽州)的諺語。唐朝改名為龍泉寺;金代更名大萬壽寺;清代改名岫雲寺。歷代都有重修和擴建,尤其是清代,擴建規模遠遠超過前朝,使得寺院形成了現在的規模。潭拓寺是北京郊區最大的廟宇之一,占地6.8公頃。寺院依山勢而建,各組殿堂成階梯狀,逐級而上,十分壯觀。寺內建築和周圍的自然景色極其融洽地結成一個整體,寺前溪流婉蜒,寺後九峰環抱,寺內殿宇錯落,修竹成蔭,顯示出古代建寺者的高技慧心。全寺建築可分東中西三路:中軸線上建有牌樓、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齋堂三聖殿(已不存)、毗盧閣。東路以庭院式建築為主,有十間房、方丈院、萬歲宮、太後宮、流杯亭、捨利塔等西路是寺院式的殿堂組合,有楞嚴壇(已坍塌)、戒台、大悲壇、觀音殿等。此外,山門外左前方還有一個院落,名為“安樂堂”,是和尚退休養老之所。寺前為上、下塔院,有金、元、明、清各代和尚塔72座,是該寺及戒台寺歷代方丈及有名禅師的墓地。寺廟東西的山坡上各有一座觀音洞,還有歇心亭、少師靜室等建築。山門前,建有石拱橋,橋南有一片蒼勁的古松,樹齡已數百年。寺後的半山腰上,有泉水匯成的水池,名龍潭。千百年來,這座古寺以“潭拓十景”聞名遠近。近年來,潭拓寺經全面整修,面貌一新,已成為一處優美的自然風景區。